合肥的冬天,总是带着点朦胧的湿气。
大众安徽工厂外,一排刚上漆的白色车身在晨曦里亮得刺眼,工地的扬尘和咖啡的苦味混成一种独特的“工业香”。
刘展术走进办公室的那一刻,手里的文件还没放下,投影屏幕上已经跳出了“ID. UNYX产品线扩充”七个大字。
门口的迎宾机器人没来得及微笑,数位中英文夹杂的会议正在悄无声息地切换。
他的新职位,像一场几经排兵布阵的棋局,谁都知道,这一盘,输赢不只是车市的数字游戏。
如果你是刘展术,在这个节点接下大众安徽COO的职位,你会怎么排兵布阵?
新车要量产,架构要升级,合资对手虎视眈眈。
更麻烦的是,“本土化”这口号喊了多年,真要落地,远比在PPT上写三个大字复杂得多。
每一步都像踩在一条时刻蠕动的地毯上,既怕踩空,又怕踩得太重——毕竟,这不是一场能靠运气赢的博弈。
事件其实很简单。
大众集团决意“重仓中国”,不仅掏出真金白银,还把研发、供应链、甚至软件和芯片的“兵权”都向中国本土递交了部分钥匙。
大众安徽成了新一轮排兵布阵的主角。
刘展术,前捷豹路虎高管,拿着近20年中外高端车企的一摞履历,从产品定义、品牌运营到用户洞察,几乎把“合资公司的人才池”游了一遍。
这次空降,目标很明确:引爆安徽基地的产品密集期。
和他一起落地的,还有一长串新技术词条:CEA架构、800伏超充、本土智舱智驾、磷酸铁锂电池、小鹏合作、地平线的自动驾驶、CARIAD的软硬件融合……每一项单拎出来都能开半天研讨会。
大众的算盘拨得很快。
到2030年,30款纯电动车要堆满中国市场,2026年开始,安徽基地的出货节奏要像装了涡轮增压。
软件、硬件、芯片、供应链、甚至AI助手,统统要本地化、低成本、快周转。
保时捷中国研发中心在上海落成,顺便让奥博穆完成了CEO谢幕典礼。
安徽这头,大众供应链和组装线上的工人,和地平线的AI工程师一样,都在同一盘棋上落子。
但这局棋,胜负其实没那么直接。
表面上看,大众全面本地化,似乎是顺应大势,毕竟中国市场足够大,新能源、智能驾驶、用户需求节奏快得让欧洲总部直冒虚汗。
可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
第一,技术迁移不是心血来潮地“照搬”。
CEA架构想学MQB当年的辉煌,但智能汽车的底层逻辑早已不是模块化那么简单。
第二,合作伙伴各有算盘。
地平线、小鹏、国轩高科,谁不是中国智能汽车的弄潮儿?
大众想掌控主导权,难度不亚于在合肥工厂里用AI安排班组长休息时间。
第三,降本提效的背后,是研发和量产的高压赛跑。
24-30个月的开发周期,听起来很美,实际能否撑起30款车的迭代?
技术、供应链、营销、甚至品牌认同,每一环都可能掉链子。
这让我想起某位老刑警的话:“破案永远不是推理小说,细节让你抓头抓脑,结局常常出人意料。”
大众安徽想通过本土化“破案”,但现实里,案情天天在变。
比如,磷酸铁锂电池本地供货,真的就能撑起成本优势吗?
市场涨价、行业洗牌、地方政府的补贴政策,哪个不是今天有、明天变?
又比如,AI自动驾驶、智舱系统落地,谁能保证用户体验就能像PPT里写的“全时互联、全域升级”?
工程师写一行代码,用户踩一次急刹车,满意度就天差地别。
甚至,大众和地平线合资搞系统级芯片,2亿美元投资能买来的是“独立掌控权”,还是一张看不清终点的门票?
“你以为你在掌控节奏,其实你不过是和时间赛跑。”这是业内流行的一句自嘲。
汽车行业的风口轮换速度,远比合肥冬天的霾要快。
当然,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是棋手,而不是棋盘上的棋子。
但在智能网联电动车的大潮里,谁都在被推着走。
大众要重仓中国市场,是对的,毕竟“在中国,为中国”,不仅仅是句口号,是份现实里的答卷。
可本土化不是魔法棒,招来高管、组个合资、投点钱、搬几套架构,未必能安然过关。
有时候,把研发功夫练到极致,反而成为“新瓶装老酒”,智驾、智舱、芯片、AI助手轮番上阵,中国市场的“内卷”速度注定让外资巨头心跳加速。
再往深里看,大众安徽的未来,其实关乎整个外资车企在华的试验命运。
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这“三化”,已经把产业链的每一环都推向“加速模式”。
合资品牌能不能逆袭新势力?
能不能把供应链和开发周期卷到极致?
能不能让德国总部的决策逻辑服从中国市场的节奏?
这些问题,比任何一场新品发布会都要棘手。
说句不太体面的行话,“车企的战略会议,最需要的不是PPT,而是一台高速扫描仪——能把每一次赌注里的风险、机会、不确定看得一清二楚。”大众安徽的新COO,是来掌盘的,不是来做临时演员。
他要面对的,是一场没有剧本的连续剧,每一集都有新角色,每一个技术细节背后,都藏着成本、周期和市场的刀锋。
至于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偶尔也得承认,没人能准确预判合肥这盘棋会怎么下。
就像合肥厂门口那个迎宾机器人,代码写得再好,也难免卡壳;大众的本地化战略再漂亮,也得在中国用户的百般挑剔和技术换代的疾风骤雨里,边走边调试。
所以问题来了:外资车企在中国的深度本土化,是一场真的能掌控的“自我进化”,还是“被推着跑的必要冒险”?
智能化、平台化、供应协同的下一步,究竟谁才是主角?
不同视角,会有不同答案。
也许,合肥冬天的霾会散,但下一个风口来得更快。
谁能笑到最后?
这个答案,注定要留给时间和细节,以及每一个在车间和投影屏前斟酌的“操盘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