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皆醉我独醒,斯言信矣。”有些真理,注定在喧嚣中被湮没,却在少数清醒者心中熠熠生辉。
近来舆论场甚是喧嚣,比亚迪的汉L,还未正式面世,便已遭人訾议,且来者不善,直接扣上一顶“营运车辆”的帽子。此情此景,委实令人扼腕。
事情梗概是这样,一些汽车圈的KOL,以及部分平台评论区,开始集中火力,对比亚迪汉L横加指责。诸如“专供网约车”、“购此车即为跑滴滴”之类的论调,甚嚣尘上。坦率地说,目睹此状,我颇为比亚迪鸣不平。
且不论汉L这款车本身如何,单就其二十万起步的价格而言,断然算不上是网约车市场的生力军吧?莫非如今国人已臻于如此富庶之境地?随意一辆价值二十万的车辆,便可用于营运?这般逻辑,着实令我费解。
遥想当年,大众、丰田等品牌,亦曾是网约车之常客。彼时,舆论风向如何?无不赞扬“唯有质量上乘之车,方能胜任网约车之职”。怎料时过境迁,换作比亚迪,风评便陡然逆转?
这些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诸位心知肚明。这背后,仰赖于政府的统筹擘画,以及中国企业的不懈努力,方才得以突破欧美诸国的技术壁垒,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身处华夏,我们难道不应竭力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硕果吗?
然而,偏偏有那么一撮人,热衷于讦谤本土企业,对外企却总是溢美之词。这种“慕洋”心态,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当然,若比亚迪确有不足之处,该指摘之处,我们自当指摘。然则,切莫肆意中伤,更不可凭空捏造。毕竟,诋毁他人,于己无益。
至于汉L是否有人用作营运车辆,答案毋庸置疑。我甚至曾乘坐过以特斯拉Model S作为网约车的经历!那为何鲜有人将特斯拉与“网约车品牌”划等号呢?这背后的缘由,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我们是否过于容易被一些固有的成见所左右?是否过于容易受到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的蛊惑?
数年前,国产手机初出茅庐之际,亦曾面临相似的困境。许多人皆认为“国产手机难堪大用”、“国产手机即为山寨货”。然而,历经多年的发展,国产手机不仅成功摘掉了“山寨”的标签,更成为了全球手机市场的重要支柱。华为、小米、OPPO、vivo,这些品牌,哪一个不是依靠自身的努力,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的?
再谈谈我们的C919大飞机。从立项到首飞,经历了多少龃龉,承受了多少非议?如今,C919终翱翔于蓝天之上,成为了中国制造的一张崭新名片。这难道不是一件足以令我们引以为傲的事情吗?
可是,为何总有人乐此不疲地唱衰自己的国家,贬损自己的企业呢?莫非他们真的希望看到中国始终落后于人,永世受制于人吗?
我始终坚信,一个健全的市场,需要公平竞逐,需要理性的声音,需要对革新与进步的嘉奖。而非恶意中伤,无端抹黑,更不是为了博取流量而不择手段。
我们理应给予中国企业更多的扶持与鼓励,使其得以蓬勃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未来的博弈中,占据更为有利的地位。
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为何有些人会对抹黑比亚迪如此乐此不疲?是因为他们发自肺腑地认为比亚迪质量堪忧吗?抑或是他们背后受到某种利益的驱使?亦或是仅仅为了哗众取宠、收割流量?
实言相告,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比“汉L是否适合用作网约车”更值得我们探究。
我期盼,我们能够多一份理性,少一份盲从;多一份支持,少一份诋毁。让我们携手为中国制造添砖加瓦,为中国品牌摇旗呐喊!毕竟,我们同为炎黄子孙,我们皆期盼自己的国家能够日臻完善。
故而,下一次再看到诸如“网约车”之类的论调,不妨扪心自问几个问题:此事是否属实?此言出自何人之口?他们为何要如此言说?
或许,当我们真正洞悉了真相,方能做出更为睿智的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