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利润逆增密码:小批量生产成破局关键

丰田 Q3 财报的一组数据让人跌破眼镜:营业利润同比下滑 27%,净利润却暴增 62% 9320 亿日元,相当于中国比亚迪、奇瑞等八大盈利车企总和的 2.1 倍。在全球车市波动的背景下,这份 “反向反差” 的财报,恰恰藏着制造业转型的核心密码 —— 这让我想起了李兆华老师讲过的两家日本老厂故事。

丰田利润逆增密码:小批量生产成破局关键-有驾

这两家都是经营 70 余年的家族企业,已传到第三代手中。第一家曾 100% 承接周边小厂的委托加工,2009 年金融危机后,合作小厂陆续歇业,倒逼其转型。如今外委订单占比已不足 40%,但仍坚守初心,哪怕是一两件的小订单也照单全收。

另一家更令人惊叹:厂内都是老机器,全靠人工雕琢,没有现代工厂的匆忙感,员工更像专注的匠人,产品堪称艺术品。从川崎重工的火箭、半导体设备,到车站装置艺术、迪斯尼古董冰淇淋车,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更特别的是,营业部主管从没听说过 MOQ(最小起订量)”,单件、小批量生产正是他们的专长。当被问及订单来源,主管直言 “第一次最难,后续订单会自动上门”。

丰田利润逆增密码:小批量生产成破局关键-有驾

这两家企业的生存状态,恰好呼应了大野耐一创立 TPS(丰田生产方式)的核心思考: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时代,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就已终结。未来世纪肯定是一个定制化、小批量,甚至单件生产的时代,未来的制造业也将越来越强调柔性化、定制化和快速响应的能力,这就需要快速转型的能力、单件流的能力、平准化排产的能力。

丰田利润逆增密码:小批量生产成破局关键-有驾

大批量规模化生产曾是工业时代的标杆,但弊端早已凸显:原材料堆积、仓储成本高企、资金周转缓慢,一旦市场需求变化,就会造成巨大浪费。这正是 TPS 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其 “准时化生产(JIT)” “自働化(Jidoka)”,通过拉动式生产和问题暴露机制,实现按需生产,从源头杜绝浪费。

如今市场需求的变化更印证了这一点。消费者对个性化、差异化的需求日益强烈,服装行业的快时尚、汽车行业的定制化选配,都要求企业快速响应。特斯拉的个性化订单模式、Zara 的快速上新策略,本质上都是对小批量、多品种生产的成功实践。

沉迷大批量生产,这也是导致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产能过剩、价格内卷的直接原因。

定制化生产的四大核心能力:

小批量、定制化不是口号,需要实打实的技术支撑,而 TPS 早已给出成熟方案:

快速换模(SMED 是基础。传统换模可能需要数小时,而 SMED 技术能将其缩短到几分钟。丰田冲压车间就是典范,数分钟内即可完成模具更换,实现多品种混线生产,这才是小批量切换的核心底气。

平准化(Heijunka 是关键。通过均衡排产,混合生产不同型号产品,避免生产波动。丰田在同一生产线上灵活安排不同车型,既减少库存,又缩短等待时间,让生产节奏更稳定。

单件流(One-Piece Flow 是核心。将批量生产拆解为单件流动,缩短生产周期,减少在制品库存。电子制造业的单元化生产,就是通过单件流提升效率,快速响应订单变化。

此外,TPS 强调的 “问题暴露机制” 也不可或缺。现场发现问题立即锁定,改善小组快速分析根源、解决问题,避免小问题积累成大隐患,这是小批量生产模式下保持稳定性的关键。

除了多样少量化生产,不要盲目地投入过多的资金在自动化、系统化的工具上,要充分利用好原有的设备、人才。

丰田很多设备都是50年前的,可参见《丰田生产方式》中大野耐一的原话,"即使是1925年或其后的几年添置的陈旧设备,假如保养得好,到今日仍能保证近于百分之百的运转率,担负着生产的一翼,那么也不能说设备的价值有丝毫下降。相反,就是一年前购买的机器,假如未充分的保养,只有百分之五十的运转率,那么则应当认为,它的价值就减半了。"

比如,丰田元町工厂在仪表板装饰件装配环节,在老旧设备上增加无动力机械装置部分,通过齿轮、杠杆和弹簧等简单机械结构,实现了零部件的自动送料和挡块解除功能,无需电力驱动。

针对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元町工厂通过重新规划物流动线和布局,增设了滑轨传送带等装置。这些改进无需更换原有设备,而是通过创意提案和团队协作,将折旧设备的功能进行优化升级。例如,利用托盘自重和配重装置联动,实现挡块自动解除,减少人工干预,这些措施就是充分利用好原有老旧设备(即便很多已经远远过了折旧期),就是低成本改善的典范。

丰田利润逆增密码:小批量生产成破局关键-有驾

延伸阅读

《丰田生产方式》(大野耐一著):深入理解 JIT 和自働化的核心逻辑;《现场改善》(今井正明著):学习低成本、高回报的改善方法。

思考问题

你的企业当前换模时间是多久?是否有优化空间?

库存周转天数如何?是否存在大批量生产导致的积压?

面对小订单,企业的响应速度能否满足客户需求?

小批量、定制化不是大企业的专利,而是所有企业的生存之道。从优化现有设备、培养改善文化入手,逐步构建柔性生产能力,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如果你在转型过程中遇到具体问题,欢迎留言交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