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人聊天,尤其是在聊车的时候,都会提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说法,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上可能有点“一叶障木”,光顾着跟比亚迪你追我赶,结果没注意到,身后悄悄地又冒出来一个块头不小的“对手”,而且这个对手还不是一个个体,更像是一个集团军,全方位地发展起来了。
这个说法一出来,大家就都好奇了,这到底说的是谁?
是真的有这么回事,还是又是网上为了吸引眼球编出来的?
咱们今天就不妨当个旁观者,用大伙儿都能听懂的大白话,好好聊聊现在这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到底是个什么情况,看看这牌桌上的形势,是不是真的变了。
首先得说个事儿,那就是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现在你要是出门,在大街上稍微留点神,会发现挂着绿色牌照的车子是越来越多了。
这可不是咱们的错觉,是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撑着的。
最新的消息说,咱们国家新卖出去的车里头,新能源车的比例都快要冲到一半了。
这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说,现在每两个人去买新车,就有一个人选择了要么纯电动,要么是插电混动的车。
这个速度,说实话,比很多人想象的都要快得多。
几年前,大家伙儿还在那儿争论,说电动车这玩意儿到底靠不靠谱,冬天续航打折怎么办,充电方不方便,那时候买电动车的人,多少都带点尝鲜的劲头。
可现在呢?
情况完全反过来了。
以前大家买车,首选肯定是那些合资品牌的燃油车,特别是十几万到二十万这个价位的,像是卡罗拉、思域、朗逸这些,卖得那叫一个火。
可你现在再去看销量榜,这个最关键的价位,几乎被咱们自己的国产品牌,尤其是比亚迪的秦和宋系列给占领了。
那些合资的燃油车,想在这个区间里跟它们打,发现根本就插不进手。
为什么会这样?
道理其实也简单。
咱们的国产车企这几年太拼了。
当合资车还在想着怎么减少点配置,能多省点成本的时候,国产车在干嘛?
它们在疯狂地给你加配置,什么大屏幕、全景天窗、360度影像,能给的都给你。
当合-资车还在研究发动机和变速箱怎么调校的时候,国产车已经开始玩智能驾驶、玩人机交互了,车子能跟你对话,能自己停车,越来越像个聪明的机器人。
这么一对比,消费者心里自然有杆秤。
有个网友说得特别形象,他说现在还坚持买纯燃油车,感觉就像守着个诺基亚手机,天天盼着它能更新系统一样。
话虽然糙了点,但理儿就是这么个理儿。
当然了,现在买燃油车的人也不是没有。
要么就是图个便宜,十万块钱以内买个代步工具,开着省心就行;要么就是家里或者住的地方实在没条件装充电桩,对充电这事儿有很深的焦虑,怕出个远门在高速上排队充电,一排就是好几个小时。
这些顾虑都是实实在在的。
但是,从大的趋势来看,油车的主导地位确实是在慢慢地被瓦解。
好了,说完了大环境,咱们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那个让特斯拉都“想不到”的巨头到底是谁?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名字,比如不是单指吉利,也不是单指长安或者广汽。
更准确地说,是这些中国汽车品牌,它们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形成了一个个强大的“集团军”,抱团往前冲。
比亚迪当然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个,它靠着自己的刀片电池和DM-i混动技术,加上从头到尾自己都能造的本事,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成了大家眼里的“领头羊”。
但如果你只看到了比亚迪,那就把事情看简单了。
在它身后,一大批“兄弟部队”也已经跟上来了。
就拿吉利来说吧,它现在的打法就特别聪明。
它旗下有好几个品牌,每个品牌的定位都不一样,就像一个工具箱,里头有各种各样的工具,能应对不同的需求。
你想买个普通的家用车,它有“吉利银河”系列,价格实惠配置高;你想要高端一点的、智能化的纯电动车,它有“极氪”,那个猎装轿跑001,还有豪华MPV 009,直接就去跟奔驰宝马奥迪抢市场了;年轻人喜欢潮流、个性的,它还有“领克”品牌。
更别说它手里还有沃尔沃、路特斯这些国际大牌。
这种“多生孩子好打架”的策略,让它能从各个角度切入市场,形成一种立体的攻势。
再比如一个特殊的“玩家”——华为。
华为自己不直接造车,但它搞的那个“问界”系列,现在在路上的能见度也越来越高了。
它厉害在哪儿呢?
就厉害在那个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
很多人去体验过,都说那个车机系统用起来比手机还流畅,智能驾驶在市区里也能用得很好。
华为等于说是给汽车装上了一个“超级大脑”,它改变了游戏的玩法。
以前大家买车看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现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更看重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互联这“新三样”。
这种从科技维度发起的进攻,让很多传统车企一时间都不知道该怎么接招。
所以你看,现在让那些传统合资品牌和特斯拉感到压力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比亚迪了,而是由比亚迪、吉利、长安、长城、奇瑞这些传统车企,再加上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共同组成的一个强大的“中国战队”。
它们各有各的绝活,有的擅长控制成本,有的技术实力雄厚,有的特别会搞营销,有的手握智能化的王牌。
这股力量拧成一股绳,才是真正让整个汽车市场格局发生巨变的核心原因。
当然,咱们看到自家品牌这么争气,心里头肯定是高兴的,也值得骄傲。
但这并不意味着咱们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眼前的路,也并不是一片坦途,还有不少现实的困难需要去克服。
一方面,咱们的车在国外卖得太好了,就有人眼红了。
现在欧洲、美国都开始找各种理由,要给咱们的电动车加关税,搞所谓的“调查”。
说白了,就是一种贸易保护,想限制咱们的发展。
这直接导致咱们的汽车出口增速一下子就慢了下来,未来的海外市场挑战会很大。
另一方面,国内市场自己也“卷”得厉害。
为了抢客户,车企之间打价格战,你降五千,我就降八千,很多车卖出去其实根本不怎么赚钱,利润非常薄。
再加上造电池需要的锂矿这些原材料,价格跟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也让车企的日子不好过。
还有一个最贴近咱们老百姓生活的问题,就是充电桩。
在大城市里还好,商场、写字楼、小区里,充电桩挺多。
但是一到了三四线城市,或者到了乡镇农村,想找个公共充电桩就不那么容易了。
节假日跑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前排长队的新闻,大家也都没少看。
这个问题不解决,就会一直有人对买电动车心存顾虑。
所以有人开玩笑说,现在混动车才是“爹”,关键时刻没电了,还能用油跑,心里踏实。
这也说明,在充电设施还没完全普及的地方,混动确实是一个很现实的过渡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