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丰田为啥要动研发这块奶酪。
大家知道,汽车研发可不是小事儿,说白了就是为了赚钱,赚更多钱。
你看丰田的招牌车,比如凯美瑞、汉兰达、赛纳,这些全是靠美国市场养的“现金牛”。
雷克萨斯呢?
更是北美搞出来的高端货。
就连丰田引以为傲的THS混动技术,也是当年加州排放法案逼出来的玩意儿。
说白了,丰田一向认“本地人做本地产品”,把技术放出去做产品,但核心技术还得攥在日本人手里。
可这次不同了,科技日上宣布,开发决策权正从日本转到中国手上。
为啥这样干?
背景就是丰田在中国的新能源战场上吃尽了苦头。
我一直觉得,中国新能源车太卷了,比如比亚迪的插混和纯电,把价格打下来,技术又卷上去,合资品牌像丰田就束手无策。
关键问题在哪儿?
合资车企以前根本没自己的研发!
大多是引进丰田的原型车,在配置和细节上改改,就跟贴牌似的,没啥真正产品经理。
这样一来,纯电动车就做不好了,参数不如国产品牌,价格却死高——bZ4X那车就是个教训,电池衰减要求超严,中国消费者又喜欢快充,结果造出来参数低、成本高,一卖就亏钱。
现在把研发转给中国,一图谋广汽集团的资源,二图丰田自己真的撑不住了。
想想看,纯电动车投入大到吓人,平台、技术都得大把烧钱。
丰田干脆学聪明了:和广汽集团搞合作,上汽和大众玩过这套,一丰和比亚迪也这么干。
这种逻辑简单粗暴,省时间!
假如这条路走通了,赚点钱回来,丰田就能在中国搞第二品牌或纯电高端线,像广丰科技日提的2028年反攻期。
在这过程中,丰田还能偷师学中国的电车经验,比如供应链全换给本土供应商。
为啥非得本地化?
我分析,这背后是政策和经济双压力:中国国标没丰田标准高,但消费者偏好不同;如果坚持自家标准,车价贵又卖不动。
不如根据国标量身定制,开发本土产品,比如出口点能适应的区域。
熬过了纯电不赚钱的粗放阶段,等中国标准提上去(像更严的排放规定),再推高端货。
在我看来,这波转型不光是丰田救命的招儿,还揭示了合资车企的普遍危机:特斯拉能保20%以上利润,但别人玩纯电就赔钱。
所以,本地化不是选择,而是生存战略——没它,丰田可能慢慢被淘汰在新能源浪潮里。
聊完了研发大洗牌,接下来说新平台和产品,这才是这次发布会的重头戏。
丰田在科技日上亮出了纯电平台,铂智3X主打小型车,铂智7做中大型车,都是跟广汽集团深度绑定的。
电机那块,真让人眼馋,用上了华为的DriveOne系列,150千瓦和200千瓦两种,还有汇川的货。
这些电机技术成熟又强劲,直接赋能新车。
基于铂智7这类大平台,以后的产品就分BEV(纯电动)和REEV(增程式)两种动力,下一代汉兰达和赛纳都会在这基础上打造,底盘放更大的电池。
不过,这平台可做不了PHEV(插电混动)。
为啥这样?
丰田可精明着呢。
对于赛纳和汉兰达这种热卖车,目前的强项是HEV(油电混动),靠THS系统在省油上占优势——尤其新能源补贴退坡后,HEV还能打翻身仗。
但纯电或大电池的车型,THS在PHEV上有点吃亏:电池大的话,国产品牌的DHT方案更高效;电池小的话,THS的优势又冒头。
丰田已经在研发第六代THS了,据说电驱占了7成以上,未来电机更重头,发动机停机时间会更长。
至于高性能PHEV,哪天丰田端出P1+P3+P4的组合我也不奇怪,但不管咋说,DHT在大电池车上最合适。
这样一来,产品线就清了:老牌THS车型照旧更新,纯电平台做SUV和MPV的大电池车,PHEV没多说细节,暂时缺位。
我琢磨着,这套玩法就是广汽丰田出手,用中国现成的成熟方案(比如华为电机)来糅合未来产品,轻资产让丰田省成本,重自主让广丰发挥创造力。
这策略的好处是能快速填坑,但挑战在融合:丰田的品质基因遇上本土技术,消费者买不买单?
好比铂智7,要是能用上广汽的资源压价,参数又不比国产差,机会就大了。
最后谈谈智能化那部分,这部分在科技日上虽然没占太大篇幅,可意义不小。
丰田直接抱大腿,叫了Momenta搞智驾、华为管座舱、小米负责生态拓展。
瞧瞧这阵容,全是国内顶级的解决方案商。
Momenta在自动驾驶上经验老道,华为什么都能做,智能座舱用鸿蒙系统是他们的强项,小米玩生态链整合全球一流。
这三家凑一起,就是让丰田车变得更“聪明”——比如自动泊车、语音交互、手机互联这些。
但这块是大杂烩,我猜丰田这么干就是为了抄捷径,毕竟在AI时代,智能座舱和驾驶是电车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国产品牌领先一大截。
结合事件,这种合作反映出丰田的务实策略:与其花时间从头研发,不如整合现成的,先填补短板。
我认为,这正暴露了传统车企的短板,它们靠硬件吃了几十年,现在得向互联网学敏捷。
好处是快速跟上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但风险是会不会丢了自己的特色?
比如丰田可靠耐用的招牌,换成外挂系统后,质量稳定吗?
总之,智能化的加速是好事,最终受益的是咱们用户,开车能更轻松、更安全。
总结下来,这次广汽丰田科技日就是场转型宣言:研发交给中国,救急纯电亏损;新产品平台抱广汽大腿,应对市场变化;智能化找大佬合作,紧跟时代步伐。
说到底,丰田的目标很明确:熬过2025到2028的反攻期,等新能源成熟了,再杀回来。
在我看来,这战略算盘打得响,但执行是关键——本土化真能带来盈利吗?
像bZ4X的教训可别重演。
好了,聊了这么多,你对丰田这波转型怎么看?
是觉得它有希望翻身,还是担心步子太大扯着蛋?
欢迎在评论区砸观点,一起聊聊这汽车界的大变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