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老公不愿载我去见最后一面”:请拿回人生的方向盘!

“父亲去世,老公不愿载我去见最后一面”:请拿回人生的方向盘!-有驾
今天是精读君陪伴你终身成长的第4300天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144个词条
等车间隙,刷到一个故事:
帖主的邻居阿姨是已婚多年的全职主妇,没摸过方向盘的她,每次想回老家看看爸妈,只能卑微地央求丈夫送她去。
久而久之,老公厌烦了,于是她只能趁逢年过节蹭同乡的车,匆匆回家见上父母几面。
几年前的一个夜晚,阿姨收到了父亲病危的噩耗,一如既往的,这位丈夫娴熟地推脱了载阿姨回家的要求。
“晚上上高速太危险了!现在出发跟明早出发有什么区别?反正也见不着最后一面了。”
“父亲去世,老公不愿载我去见最后一面”:请拿回人生的方向盘!-有驾
闻听此言,阿姨的心如坠冰窟,崩溃地四处求人。
最后,还是身为邻居的帖主母亲看不下去,凌晨载着这位阿姨回了老家,而那位丈夫直到次日中午才慢悠悠出发。
听说办完葬礼后不久,阿姨就跟丈夫提了离婚,带着孩子搬走了。
直到几年后的最近,这个故事有了新的后续——
最近一次的见面中,帖主母女高兴地得知,这位阿姨考到了驾照,用攒下的钱买了辆便宜的小电车。
“父亲去世,老公不愿载我去见最后一面”:请拿回人生的方向盘!-有驾
看着阿姨幸福的“碎碎念”,想象着这位阿姨在风雨中自如操控方向盘的样子,忽然让我想起一句话:
人生的方向盘,握得再晚,也比一辈子坐在副驾强。
是啊,就像被暴雨困住的旅人,总以为躲在屋檐下是最安全的选择,却忘了撑开伞的瞬间,就能走进属于自己的晴空。
女性想要掌握人生的方向盘,其实什么时候都不算晚。
01
我想要得到更多,我应该得到更多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嫁个好人家才是正经事!”
“女人应该守着灶台,而不是在职场占位子!”
……
这些刺耳的话像缠在女性脚踝的藤蔓,让数不清的女性在追求“更多”时羞于抬头。
可凭什么女儿的书桌要让给弟弟?凭什么职场晋升的机会要拱手他人?凭什么生了孩子就要妈妈一个人带?
提起金斯伯格这个名字,似乎无人不知她在女性平权这件事上作出的巨大贡献。
金斯伯格年轻时曾代理过一个著名的案件:
一位女空军婚后向部队请婚房,但上司以她是个女性为由,拒绝了她的申请。
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们普遍认为,女人结婚前住在父母家,结婚后住在老公家,是不能够给女性单独分房子的。
这让这位女空军感到了深深的不公,于是,她来到了金斯伯格的办公室。
在金斯伯格的帮助下,这个案子一路从地方走向了最高法院。
在一众男性法官的凝视下,金斯伯格从容不迫地讲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也正是从这里开始,金斯伯格一战成名,最后成为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唯二的女性大法官。
作为具有领袖地位的女性平权先锋,金斯伯格在性别偏见的坚冰上凿出裂缝,让越来越多的女性看见光的方向。
当越来越多的“金斯伯格”冲破束缚,获得想要的公平与尊重,女性的价值便不再需要他人定义,而要自己去争、去闯。
朋友阿茵在新婚后返岗第一天,接到了自己被开除的通知。
人事的理由简单又荒唐:
“你结婚了,没办法把工作放在首位。”
面对奋斗八年的公司,她没哭闹,没纠缠,用了半天时间收拾好工位,和同事完成了工作交接,转身加入了朋友的一家初创企业。
如今的她带领团队拿下多个重要项目,在职业宣讲会上,面对一众求职者,她对自己过去的经历侃侃而谈:
“当别人用‘应该’定义你时,你要自己去创造‘可以’。如果在这个环境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鲜花和掌声,那就自己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
当女性敢于说出“我想要更多,我值得更多”时,那些困住我们的“应该”,才能变成助我们“得到”的趁手兵器。
02
我首先是我自己,然后才是其他角色
《人生不过如此》里,现代作家林语堂说:
“你应该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而不是别人戏剧里的配角。”
看过一个视频,女儿问妈妈“你是谁”,妈妈张口就是“我是你妈妈”。
见女儿微笑着摇摇头,妈妈又思考着回答自己是“丈夫的妻子”“单位的会计”“外公外婆的大女儿”……
直到她犹豫着说出自己的名字“林慧”时,这才明白女儿的用意,母女俩也都红了眼眶。
是呀,你也不是一开始就是妈妈,是老婆,是员工的。
你先是你自己啊。
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性被带上了一层层面具,困在“妈妈”“妻子”“儿媳”的标签里,唯独找不到那个叫“自己”的本体?
《82年的金智英》里,眼神忧郁的新手妈妈金智英总是能勾起人的心疼。
电影中的金智英,在日复一日的家庭琐事与社会规训中失去了自我。
她被迫放弃事业,全身心投入家庭,却仍被指责“不够尽职”。
长期的压抑让她患上抑郁,甚至会以母亲或姐姐的身份与自己对话,通过“成为别人”来共情和安慰痛苦的自己。
当我为金智英的遭遇叹息时,身边的朋友小唐却无奈地叹了口气。
85后的小唐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早早辞去工作,包揽了家里的大小事务,是个和金智英一样标准的“超人妈妈”。
五点起床做辅食,送完孩子收拾家,做完晚饭陪娃玩,周末陪跑早教班……
有天小唐累倒在厨房,喊了半天,空荡荡的家里却无人回应。
小唐说,那一刻,她脑子里想的是:“我累成这样,忙的都是别人的事情,不知道这样的日子,我过了多久……”
那天以后,后来她给自己立了“每晚两小时独处时间”:健身、读书、和朋友聚会。
丈夫抱怨“家里没人管”时,她也会平静回应:“我不是保姆,我首先是我自己。”
如今她带着儿子一起去健身房和烘焙班,带他体验“妈妈的快乐”。
小家伙会甜甜地夸赞:“妈妈笑起来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闪亮,真好!”
小唐说,是那时候的自己选择拉自己一把,她才能从“金智英”的影子下面逃脱出来,成为小唐自己。
当你把“自己”放在角色之前,那些被柴米油盐淹没的光芒,才会重新照亮生活的缝隙。
03
能定义我的,只有我自己
那位阿姨学会开车之前,一定明明白白地开了窍——
我想开车,我要开车,我能开车。
所以,半辈子没碰过方向盘的她走进了考场,开始啃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开始掌握自己曾经望尘莫及的技能。
最后才猛然发现,自己竟真可以开得很好。
或许,女性挣脱规训的关键一步,正是不给自己设限。
《热辣滚烫》里的贾玲,是被所有人都不看好的胖子。
父母的嫌弃,姐姐的算计,朋友的背叛,男友的抛弃……
所有人都在嫌弃她,所有人都认为,她什么都做不好,包括她自己。
狂风暴雨中,她对着镜子哭泣着赌了最后一把,她选择相信自己。
她把手头为数不多的钱交给了拳馆,从零开始练习拳击。
从寒冬练到初春,从吃力练到熟练,最终蜕变成一名真正的拳击手,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火箭女孩”郑钦文14岁就站上了国际赛场。
参加比赛时,即便输了,她也会倔强地举起自己的名牌,眼神里满是不服输的执拗。
赛场上,她总是咬紧牙关,从不怯场,用一次次挥拍证明自己的实力。
19岁时,她拿下了自己的第一个世界冠军,面对镜头,她的人生格言也格外铿锵:
“如果命运偏向我,我就选择相信它;如果命运不偏向我,那我将选择不相信命运。”
这份对自我的坚信,让她在高手如林的网坛闯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当女性打破局限的束缚,方向盘下的路,早已延伸向更广阔的天地。
能定义你的,不是他人,不是命运,从来都只有你自己。
04
写在最后
詹青云有段话说得特别好:
“人生有时未必一切的条件都尽如人意,但你依然要生存下来。
你依然应该拥有某种挣扎求生、能够突破岩石的桎梏的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这既是一朵花需要具备的,也是我们每一个女性在任何一个时代环境当中,都需要具备的一种特别的生存能力。”
我忽然理解了那位阿姨在暴雨中紧握方向盘的笃定——
是的,人生的方向盘,从来不该在别人手里。
它可能被性别偏见遮挡,被家庭角色缠绕,被世俗定义捆绑,但只要你愿意伸手去握,哪怕掌纹里还留着过去的茧,也能稳稳驶向心之所向。
愿每个女性都能记住:不管是20岁还是50岁,不管是在职场还是家庭,你都有权利握住自己的方向盘。
作者:如青,温暖如初,青涩慢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