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费用超过毛利,这家车企IPO前披上新外衣

夏末的重庆,空气里夹杂着闷热和一点工业区特有的机油气。

发布会现场并不奢华,反倒像是把过去二十年中国汽车业的记忆浓缩进了一间灯光略显生硬的展厅——李书福和印奇坐在前排,神情里混杂着精明、疲惫和一点点说不清的野心。

工作人员在台上公布新英文品牌“AFARI”时,台下的掌声短促而克制,就像大家都明白,这不是第一次试图“重生”,只是又一场资本与技术的轮回。

研发费用超过毛利,这家车企IPO前披上新外衣-有驾

如果你是当事人,站在发布会的舞台上,或许也会暗自琢磨:一家曾经破产重整的老牌车企,如今靠AI和智能驾驶的故事,真的能一路开到IPO吗?

如果我是力帆科技(现在叫千里科技)的老员工,大概率会偷偷掐指算:这次烧掉的研发资金,能不能在账上留下几个完整的零?

如果我是投资人,则可能会在上市说明书下方,点开“科技业务至今无收入”的那行字,盯上五分钟,然后去喝一杯更浓的咖啡。

故事接下来的主角,是印奇。

和中国很多“新故事公司”一样,千里科技的剧本写得很快:2020年债务破产,国资和李书福入主,去年印奇空降董事长,马上喊出AI转型、业务重构。

今年2月改名,今年9月又拉上奔驰数字技术,准备在港交所再讲一遍自动驾驶和Robotaxi的故事。

研发投入上半年2.88亿元,同比增长近60%,科技业务收入还是零。

听起来是个熟悉的剧本——主角智商在线,配角各有来头,剧情烧钱如流水,高潮暂未到场。

研发费用超过毛利,这家车企IPO前披上新外衣-有驾

从旁观者角度看,这家车企的“新外衣”不算新,也不算旧。

它有着1992年摩托车厂的基因,也有着2024年AI梦想的骨血。

公司主营汽车和摩托车,吉利既是最大客户也是最大供应商,产销关系紧密得像是亲戚间的饭局——你吃我的、我买你的,哪怕账面上有点说不清的错位。

比如,近三年里销量比产量还多6.65万辆,采购整车花的钱比最大供应商还多,数据本身就像是互相“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

毛利率不高,亏损常态,靠卖地和联营投资(比如重庆银行那一笔)补贴利润。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甚至超过了毛利,这种“烧钱模式”在创业圈早就见怪不怪,但放在一家A股老兵身上,难免让人感到一丝诡异。

更有趣的是,公司虽然亏钱,却一直有充裕经营现金流和融资现金流——应收账款减少,合约负债增加,票据贴现带来大笔资金。

这让人不得不佩服管理层的现金流控场能力,虽然盈利账面是红的,钱包里却一直有余粮。

研发费用超过毛利,这家车企IPO前披上新外衣-有驾

印奇的履历是这出戏的另一个伏笔。

清华“姚班”出身,AI领域老兵,旷视科技的创始人。

旷视科技港股、科创板IPO都没成,最后“终止注册”,这次换个舞台,继续讲智能驾驶的故事。

董事会成员多是重整方或投资方派员,吉利、国资、沄柏资本的人马坐镇,资本的手套戴得很深。

新的高管也多有大厂背景,财务、技术、人力资源无一不是业界头牌,像是把一桌好牌都攒到了一起,就看谁先叫牌。

从技术层面说,千里科技押注的是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用“AI智行开放平台”和AGIL3智能座舱系统去抢市场,但这些业务到目前为止,没贡献过一分钱收入。

主业还是汽车和摩托车,品牌“睿蓝”是跟吉利合作的,摩托业务则推出了星舰系列,分传统燃油和新能源两条线。

数据里有个很微妙的点:汽车毛利率低至负数,摩托车略高,真正赚钱的是房地产杂项和重庆银行的投资收益。

研发费用超过毛利,这家车企IPO前披上新外衣-有驾

这组合,说是“AI转型”,现实却是“老业务吃饭,新业务烧钱”。

对一家做了三十年摩托的企业来说,转型做AI车,更像是一场资本驱动下的自我催眠。

吉利集团在这个故事里既是投资人又是合作者,甚至还把部分股权卖给了奔驰数字技术,仿佛每一步都在提醒外界:我们和大厂关系好,项目靠谱,未来可期。

但如果翻开招股书细查,不论是客户结构还是供应链、现金流、实际业务,真正决定命运的还是老一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国式产业链共生。

当然,理性地说,千里科技并不是没有机会。

AI大模型驱动的智能驾驶赛道确实有想象力,印奇和他的团队也不是纸上谈兵。

国内车企“卷技术”,谁能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抢到市场,的确可能重塑行业格局。

只是,这样的大转型,需要长时间的资本耐心以及“烧钱到见底”的勇气。

研发费用超过毛利,这家车企IPO前披上新外衣-有驾

上市募资是必然,但上市本身并不等同于产业革命。

港交所递表、募资投入自动驾驶和Robotaxi,听起来像是站在风口等风来,但这风究竟能不能吹到公司账上,还要看下半场的剧本怎么写。

说到这里,不免要自嘲一下,做分析做久了,总觉得中国车企的“新旧更迭剧”就像连续剧,主角换了又换,故事情节却万变不离其宗:资产重组、资本入局、技术转型、烧钱上市、现金流兜底。

有时候甚至怀疑,大家是不是都在用同一个剧本,只是主角名字换了,地点从东北搬到重庆,业务从摩托车换成AI车,投资方从国资到吉利到奔驰,最终还是那句老话:“上市不是终点,故事永远在继续。”

对于千里科技来说,当下最大的问题不是有没有梦想,也不是能不能讲新故事,而是这个故事能否落地成真,在财务和市场两端同时站得住脚。

烧钱容易,盈利难;讲资本故事容易,讲技术营收故事难。

公司账上有充裕现金流、短债可控,投资收益也不差,但这只是阶段性的财务安全垫,真正考验的是科技业务何时能开花结果。

更深一步,千里科技的未来其实也是中国车企转型过程的一个缩影。

研发费用超过毛利,这家车企IPO前披上新外衣-有驾

老牌企业靠资本和技术革新求生,外部大厂资源赋能,内部换血升级。

但现实往往比故事复杂,智能驾驶和AI座舱看似高大上,真正的技术壁垒和商业化周期很长,中途能不能熬过、能不能“烧到见底”,谁都说不准。

财务数字之外,企业文化、团队协同、市场节奏才是隐形变量。

至于结尾,老实说我并不敢下定论。

千里科技能否借AI转型真正实现“涅槃”,还是会在烧钱和还债中继续轮回?

这些数据和故事,或许只是中国制造业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缩影。

我更关心的是,当科技业务真能带来收入那一天,公司还能否保持冷静、理性和独立,而不是又一次被资本的风吹散了格局。

问题留给读者:你觉得中国老牌产业转型,烧钱能烧出未来吗?

AI、自动驾驶这些故事,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又一场资本博弈?

也许下一个发布会现场,会有新的主角、新的剧本,只是不知道,到底是谁在台前,谁在幕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