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下中国车企利润逆势上扬:技术与全球化破局

#高考人生始发站#在 2025 年车市价格战硝烟弥漫的背景下,中国车企呈现出 "量价齐杀但利润逆势上扬" 的独特图景。全球咨询公司艾睿铂最新报告显示,2024 年主流中国汽车制造商的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率(EBITDA)达 8.3%,较上一年提升 1.3 个百分点。这种 "逆周期" 表现背后,是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迭代、供应链重构和全球化布局构建的护城河。
价格战下中国车企利润逆势上扬:技术与全球化破局-有驾

一、技术突围:从参数内卷到场景化创新

在特斯拉 Model 3 以 "五年零息 + 保险补贴" 开启价格战的同时,中国车企正以技术创新重构竞争逻辑。比亚迪 2025 年一季度推出的 "超级 e 平台 4.0",实现 5 分钟充电 400 公里的闪充技术,直接将行业技术天花板提升 30%,带动 Q1 毛利率维持在 20.1%,单车利润达 8700 元。理想汽车则通过增程式技术差异化竞争,2025 年 Q1 交付 9.29 万辆新车,净利润同比增长 9.4% 至 6.47 亿元,其 L 系列车型在 30 万元以上市场占有率突破 25%。

更值得关注的是智能化带来的价值增量。小鹏汽车将城市 NOA 功能下放至 15 万元级车型,通过 "硬件预埋 + 软件付费" 模式,使 2025 年 Q1 毛利率提升至 15.6%,预计四季度实现单季盈利。这种 "技术普惠" 策略,既抢占了市场份额,又通过后续服务创造长期收益。

价格战下中国车企利润逆势上扬:技术与全球化破局-有驾

二、供应链革命:垂直整合与价值共生

面对行业平均 3.9% 的利润率,头部车企通过垂直整合和供应商协同构建成本优势。比亚迪凭借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布局,2025 年 Q1 单车成本较 2024 年下降 8%,其中自研 IGBT 芯片成本较外购降低 40%。零跑汽车则通过 "全域自研 + 平台化" 策略,实现 C10 与 C16 车型零部件共享率达 70%,2024 年 Q4 首次实现单季盈利,2025 年目标毛利率提升至 15%。

在供应链管理层面,车企正从 "压价博弈" 转向 "价值共生"。尽管行业平均账期仍达 170 天,但比亚迪、理想等企业已将供应商付款周期缩短至 60 天内,并通过联合研发共享技术红利。这种 "供应链韧性" 在 2025 年 5 月中汽协发起的行业倡议中被明确为 "有序竞争" 的核心。

三、全球化破局:从本土竞争到全球价值链

当国内价格战陷入胶着,头部车企加速出海构建第二增长曲线。比亚迪 2025 年 Q1 海外销量同比增长 210%,在泰国、巴西等市场市占率突破 10%,其欧洲本地化生产基地将于 2026 年投产。长城汽车通过海外 KD 组装工厂布局,2025 年海外销量预计达 60-65 万辆,单车净利润超 2.7 万元,海外市场贡献净利润占比超 70%。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分散了市场风险,更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关税成本,使出口车型利润率较国内高 3-5 个百分点。

在高端市场,中国车企正改写游戏规则。华为鸿蒙智行凭借高阶智驾技术,2024 年在 30 万元以上市场销量达 44.5 万辆,超越 BBA 成为新势力第一。其问界 M9 搭载的 "光场屏 + 车载 AI 大模型",使单车溢价能力提升 20%,利润率较行业平均水平高 8 个百分点。

价格战下中国车企利润逆势上扬:技术与全球化破局-有驾

四、行业分化:从无序内卷到有序竞争

尽管全行业利润率持续承压,但头部企业通过 "技术 + 成本 + 全球化" 的铁三角策略,正在改写产业格局。艾睿铂预测,到 2030 年中国自主品牌将占据 75% 的市场份额,仅 15 家企业能保持财务活力。这种分化在 2025 年一季度已现端倪:比亚迪、理想等 6 家头部企业贡献了行业 82% 的利润,而中小车企普遍陷入亏损。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仍在通过 "低于成本价倾销" 维持市场份额,导致全行业利润率进一步压缩至 3.9%。对此,中汽协已明确 "低于个别成本销售" 的界定标准,并推动建立价格监测机制。行业正从 "价格战" 转向 "价值战",技术创新、品质提升和全球化布局,将成为未来竞争的核心变量。

这场价格战的本质,是中国汽车工业从 "规模扩张" 向 "价值创造" 的转型阵痛。当特斯拉为保市场份额被迫降价时,比亚迪、

等企业正通过技术壁垒和供应链韧性实现 "量价利齐升"。正如《人民日报》在评论中指出:"真正的竞争力,不在价格牌桌上,而在技术高原上。" 随着智能化、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车企正在重新定义全球汽车产业的价值坐标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