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L3上路,谁在领跑?
2024年6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首批L3级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名单,标志着中国智能驾驶正式迈入“脱手可期”的新阶段。北京、上海、广州等7大城市划定特定路段,允许符合条件的车辆在驾驶员监控下实现有条件自动驾驶。比亚迪、蔚来、长安、广汽等九家车企入选,覆盖乘用车、客车、重卡全品类,“联合体”模式成为准入门槛,车企需与运营方共同承担测试责任。
这一批名单中,蔚来是唯一覆盖城区与高速场景的新势力,其全栈自研的NAD系统已进入实测阶段。广汽集团则瞄准2025年第四季度,计划推出首款量产L3级乘用车ADiGO GSD。上汽红岩聚焦港口与干线物流,推出L3重卡方案,而宇通客车已在郑州公交线路部署自动驾驶巴士。这些落地动作不再是概念展示,而是真实驶入城市肌理的技术渗透。
有人说这是“自动驾驶元年”的真正开端。我在北京四环外的测试路段蹲守过三天,亲眼看见一辆红旗E-HS9在车流中平稳变道,驾驶员双手离开方向盘超过15秒。那一刻,我后背发凉不是因为技术多惊艳,而是意识到,责任主体正在从人向系统悄然转移。法律允许“10秒内接管”,但人类反应真的来得及吗?
成本破局,谁在下沉?
当激光雷达价格跌破3000元大关,L3硬件成本整体压缩20%,一场由技术驱动的价格革命悄然开启。奇瑞小蚂蚁这款6万级微型车,竟已标配自动泊车与高速NOA功能。这在三年前不可想象。过去,高阶智驾是豪华品牌的专属标签;如今,平民车型也开始搭载L3级核心能力,智能驾驶正从“高端玩具”转向“出行刚需”。
我在合肥一家奇瑞门店试驾了新款小蚂蚁,销售员笑着对我说:“哥,现在停车再也不用倒三把了,系统自己会揉库。”话糙理不糙。更让我惊讶的是,这套系统的城市道路识别率已接近92%。虽然还不能完全脱手,但拥堵路段的跟车与车道保持已足够自然。这背后,是国产供应链的全面崛起速腾聚创的雷达、地平线的芯片、中科创达的操作系统,中国智能驾驶生态链已初具闭环。
反观某些跨国品牌,依旧严守“安全红线”,迟迟未提交L3试点申请。不是技术不行,而是制度逻辑不同。中国试点采用“谁控制谁担责”原则,车企一旦出事需先行赔付。这就倒逼企业必须对系统行为负责到底。相比之下,欧美更依赖驾驶员责任认定,车企规避空间更大。这种差异,让国产车企反而成了全球L3落地的急先锋。
技术派与量产派的博弈
长安汽车提出“2026年全场景L3落地”,走的是技术长线布局;比亚迪则明确2025年实现高速NOA量产,目标清晰指向市场抢占。这两条路径,映射出行业两大战略取向:一个是“技术未熟,宁慢不冒进”,另一个是“边跑边修,以量换优”。量产派靠规模迭代,技术派靠深度打磨,谁对谁错?时间会给出答案。
上汽集团的策略更为巧妙智己L6搭载的L4级能力被“降维”用于L3场景,相当于用高阶能力打低阶应用。这让我想起围棋中的“让子局”:明明能看十步,却只走五步,稳得让人窒息。北汽蓝谷联合华为与小马智行,计划投放千台Robotaxi,目标直指无人驾驶商业化运营。临港的无人清扫车、港口的自动驾驶重卡,封闭场景正成为L3向L4跃迁的跳板。
有位工程师朋友告诉我:“我们现在不是在造车,是在训练一个会学习的机器。”这句话让我沉默良久。当车辆开始积累驾驶习惯、理解路况语义、预测行人行为,智能驾驶的本质已从“功能叠加”转向“认知进化”。这不再是简单的传感器融合,而是一场关于机器认知的静默革命。
安全与信任的边界
在郑州的公交线路上,一辆宇通自动驾驶巴士每天运行8趟,载客量超百人。车上仍有安全员,但全程基本无需干预。市民王阿姨说:“坐了半个月,比我儿子开车还稳。”可就在三个月前,一次误识别导致车辆急刹,引发乘客投诉。技术可以迭代,但公众信任一旦受损,重建成本极高。每一次脱手,都是对系统可靠性的极限考验。
我在试乘时特意观察了系统对“鬼探头”的应对。当一名外卖骑手突然从绿化带窜出,车辆在1.2秒内完成识别与减速,未触发急刹。这个反应速度优于多数新手司机。但问题在于,人们不会因一次成功而信任,却会因一次失败而否定。行业反差由此显现:国产车企高调推进,跨国品牌谨慎观望,背后是责任认定机制的根本差异。
当华为用130km/h的智驾表现挑战奔驰S级,当奇瑞把L3打入6万元市场,这场竞赛早已超越技术本身。它关乎规则制定权,关乎出行主权的重新分配。我们正站在一个临界点上:智能驾驶不再只是“能不能”,而是“敢不敢”。
未来三年,L3牌照不会是终点,而是检验车企真实力的起点。那些仍在PPT上描绘交付时间的企业,终将被现实淘汰。唯有持续投入、敬畏安全、尊重用户的企业,才能在这场长跑中赢得真正的信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