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喜欢逛现场的人,不是因为对沾沾自喜的油渍和爆胎有特别癖好,而是因为在指缝里的信息往往比新闻稿里这些“极限突破”数字来的真实些。仰望 U9 Xtreme 创下 496.22km/h 的极速那天,我当然没有在旁边,但如果你把画面拉到无人的高速环道,一个黑色流线身影像炮弹一样刷地一声划过,观测器记录着数字往上狂飙,空气都像被压成了麻团。一切都像是为纪录而生,像是为打破什么而存在。那一刻,要我去形容,也只能用物理定律去解释一切感官。
如果我是那台 U9 Xtreme 的工程师,站在边上,我大概率会有点失落。不是因为将近 3000 马力的输出还不够暴力,也不是因为在量产范畴里这已经是顶尖裂天强度,关键是你做得再快,一转身总有人比你更快得荒谬,哪怕他不出现在街头、不会上牌,不发朋友圈。假如让你选,是愿意把车开上高速吓死隔壁小狗,还是愿意在盐湖上跟一架喷气机掰头?这道选择题,比很多人生问题还无解。
讲讲这些速度数字的彼此赛道吧。Thrust SSC在 1997 年就把人类用轮子和喷气机推进器一起扔出了音障。1227.985km/h,陆地载具,这个纪录裸着放在那里,实事求是地说,仰望 U9 跳着踩都够不着。之所以说到这,是因为每次听到“全球最快”、“量产车之王”这些词,总怀疑营销部门是不是在偷懒,打算把“合法上路”或者“常规生产线”这个前缀写到裤腰带里。再带一句黑色幽默:如果我以为最快的车是隔壁老王家停在小区里那辆,世界得多小。
电动汽车的领域这几年翻天覆地,电机一通猛冲猛打,Buckeye Bullet 3 的549.211km/h记录到现在还没被超掉——至少官方没新消息。比亚迪仰望 U9 Xtreme,不管四台电机堆出的小山一样的马力是2978还是3019匹,用上了极致的0.1mm超级硅钢,电池 30C 放电、1200 伏电压压到极致,这些都不是唬弄门口保安的参数,是真正站在当今量产电动平台的天花板上。话说回来,再怎么拉风,它的极速也还没“电动毒蛇号”快,可以预期比亚迪会想办法冲一冲,但冲到 800km/h?这不是在讽刺锂电池吗——毕竟能量密度和热失控还追不上喷气机。
至于量产燃油车,门槛和荣耀总是迷之螺旋。Koenigsegg Jesko Absolut 制造商拍着胸脯说它能到531km/h,不过截至今天,还没见到视频消息或者官方认证——这事出在量产车圈,含金量可以理解为距离最近的领奖台还差最后一桶汽油。Hennessey Venom F5 的500.5km/h也是仅限宣传册,没进过计时赛。要是你让我信厂家话,比信我家猫天天会飞还不靠谱。
再说仰望 U9 Xtreme,“量产”的底线是30辆,在超跑里这算不算大宗交易见仁见智,但在世界纪录那边至少有进门资格。它上路的合理性也基本没得挑,远远甩出那些为了突破纪录而造的“实验机”。这类标签很重要——你可以连续突破物理极限,但要是只能躺在盐湖上,跟交通法规没半毛钱关系。这一刀,营销部门的宣传词切得很准:“全球最快的合法上路量产车”,哪里其实都没撒谎,只是“最快”前要加三个括号而已。
再来拉回一点专业分析吧。如果你让工程师把只属于实验室的数据带进量产市场,意味着千头万绪的法规、用户安全、量产可控和成本,像一锅材料都没切好的大锅饭,全世界都在比谁把边角料处理得更体面。你会发现不同赛道的“快”,本质上不是同一个快。喷气机驱动的 SSC,它本质是个地面飞机,跑出来的速度撞到空气能做音爆实验室。电动和燃油车,只能靠轮子和摩擦去攀搅最快,能上路的车和跑实验场的火箭,本质不是同一个物种,就连比赛规则都不对齐。
至于你问我怎么看比亚迪的宣传态度。我得说,它的宣传部门其实很懂行。把“全球最快的量产车”,“全球最快的合法上路车”这些帽子往 U9 Xtreme 头上一扣,数字没错,逻辑也合理。只是,它们很清楚,世界纪录那边还有一帮玩儿命的疯子,玩儿的又是另外一套游戏。吹过头一旦被抓包,社交媒体能把你按在地上摩擦。还不如留点余地,把故事讲得隐晦点。毕竟,不管你标榜什么速度,真正能驾驭的人,可能还在家缝补驾照呢。再说,30辆的量产规模,说多了像在炫富,说少了怕被怼涂鸦,营销跟刑侦一样,要懂得取证,也要知道藏针。
话说回来,超过 496 公里每小时的量产电动汽车,如果放到五年前,还可能被当做诈骗套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能把“极限”搬到桌面,但每座山顶上都还有更陡的悬崖。在我看来,比亚迪下一步大概率真会冲一把 Buckeye Bullet 3 的电动纪录,但对喷气机的梦想估计还要等等。不说别的,这速度带来的摩擦热都够用来烤串了——用刑侦调侃自己,有时候也得承认现实的物理壁垒。
这个时代,总有人在追速度,但速度到底意味着什么?是荣誉、是技术验证、还是一场集体的自我膨胀?如果法律、生产和实用性,每样都要单独列出来,哪些速度才有资格被拿出来秀肌肉?做工程的人看门槛,做营销的人打标语,做吃瓜的人看热闹。你要是自己开上 496 公里每小时,你觉得是什么体验?我没开过,但我知道,极限的数据背后,总还有下一个极限等着被刷新。
所以,这世界的最快,是怎么看待“界限”这个词的。今天你看到了仰望 U9 Xtreme 的纪录,你会选择信技术做到了极限,还是信有人在下一个角落等着把“极限”重新写一遍?你更在乎“能合法上路的极速”,还是更在乎“实验场的世界纪录”?这道题没有标准答案,我只负责把案发现场的地面擦干净——剩下的,交给你们。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