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上周交付10800台,超越问界排名新势力第二名,6天内累计已达2.68万台,预计月底有望破4万彰显产能提升的关键节点

小米汽车上周交付了1.08万台,这个数字我一开始听到还有点懵。毕竟,去年刚开始推,大家都觉得它是个新军,能破万就是个奇迹了。结果半年不到,顾不得什么品牌情结,销量就冲上这个水平。你要说这车是不是真香,我觉得还得看个别交易场景和供应链的配合能力。

我记得昨天一同事说:你知道吗?我朋友在渠道那反映,小米最近补货速度快得惊人,估算大概6-8天就补一次货,批次来了之后,基本上当天就被抢光。那一瞬我心想:供应链在背后撑场面,确实不像我们之前预想的那么脆弱。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问了朋友:你觉得这次连续破万,是不是产能的真正爆发?他说:说得轻巧,毕竟是组装线升级后的产能,但具体还得看订单冲击,尤其是部分地区需求集中,不一定能一直保持这个水平。这也让我觉得:这是不是运气多一些?还是制造端真有点赶工的味道。估算?供应链的边际效应明显提升,可能从之前的月产2万台,已经飙升到2.8万左右——但这估算嘛,不一定准。

小米汽车上周交付10800台,超越问界排名新势力第二名,6天内累计已达2.68万台,预计月底有望破4万彰显产能提升的关键节点-有驾

你有没有注意到,同样价格区间,问界和小米的实操表现差别还是挺明显的?问界的底盘,给我感觉比小米稳,尤其是座椅的支撑感。虽然配置-性价比没问题,但处理底盘的细节,还是不如我开过同价位的某品牌国产车那般干净利落。倒不是说问界差,但它的悬挂调校偏软,我试过几次手机碰到坑洼地方,车身漂的那么一会儿。反观小米,底盘调教更偏硬朗,直面颠簸时,身体感觉扎实多了。问题来了,谁愿意在城市里大颠簸?这是个人偏好问题,还是技术的问题?你说呢?我其实更像是肉摸过了就知道....(这段先按下不表)

看这趋势,6天内到2.68万台算是正常吗?我觉得未必,毕竟现场买车的人还挺疯狂的。厂里的人告诉我,交货不可能完全线性——想象一个装配线,原料一推,车子就拼出来了,但排队、检测、充电桩还要协调一下,花点时间。估算今年月底能冲破4万的目标,我个人心里是个问号——是不是赶工+冲击策略?或者背后还藏着一些策略性安排呢?我猜,或许也得看政策、市场调控的风向。

小米汽车上周交付10800台,超越问界排名新势力第二名,6天内累计已达2.68万台,预计月底有望破4万彰显产能提升的关键节点-有驾

我还在思考,小米为什么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快速突破?有人说:是技术创新,有自研芯片,有智能座舱。我觉得部分是真的。像我前几天开过那款小米的智能屏幕发热程度,明显比其他品牌的多几度。这个散热问题,其实是个细节,不会马上暴露,但长远看,给车体验影响挺大。是不是后续的小米会花更多时间优化这个?我不知道。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难不成散热是它的一个痛点?反正想想,盈利和成本那块也是个硬核话题。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买个车不是只看价格那么简单?我觉得心理预期也得考虑。比如我岳父,他觉得汽车耐用、踏实,不是像我这年轻人喜欢个性的快感——他那天说:这车便宜还靠谱。我心里暗笑:这靠谱二字,怎么就变成省心?是不是每个人对车的期待都不一样?而且,还别忽略售后和服务的潜规则。我遇到不少修理工都说:小米啊,配件还得跑渠道,要么还是得靠‘关系’。这让我觉得,供应商-渠道的博弈依旧是牵扯后台的硬骨头。

说到硬骨头这个词,我突然想到:你有没有发现异类品牌在补贴、促销上其实也挺敢拼的?但其实=成本线压得很紧。每次听到价格战,我就心里暗叹:这最后还是要回归量产、成本,有人可能会想:拼死拼活,要不要那么拼?其实我的猜测——这也是我没细想过的——是整个产业链短期利润压缩下的产物。你说,他们到底是真拼创新,还是图量?这个我还在观察。

小米汽车上周交付10800台,超越问界排名新势力第二名,6天内累计已达2.68万台,预计月底有望破4万彰显产能提升的关键节点-有驾

经过一番思考,觉得厂里不断加紧产能冲刺,确实是个硬实力的考验。你试想,工厂前段时间还在搞智能制造,后来发现自动化投入不够,手工补仓很快就得跟上,否则全部都靠人海战术了。目前的车型,似乎还是依赖模组化结构——就像拼积木,零件多,是硬货,但细节磨合没那么容易。就算再先进,装配质量能不能稳定?这个,真香也得看背后那点儿事。

我再多扯一点——用户心理是真的重要。买车第一天,很多人盯着开箱那刻,觉得满满期待,可用几天后,真感受才出来。举个例子,我一个朋友,他就是颜控,他说:我买车就是看外观,配置再强不行,颜不好看,别说开。结果,他用心得说,屏幕颜色不够深邃,空调的风向调节不够细腻,车内闻起来还是味道太大。看来,汽车体验不光是性能,更多是感官的细腻体验。你是不是也觉得,买车像养个宠物,细节一抓一放,就高矮胖瘦不同。

讲到养车,我还曾问过修理工:这个油耗大概算个什么水平?他随便说:百公里10到12升,普通油车,电动车油耗相当于每百公里3-4块电费,算算还好啊。这是粗略计算,但我觉得挺有趣,低了这个范围,基本算是燃烧效率不错了。如果再考虑一下车的维护、保养成本——比如换机油、轮胎——那其实是长远考虑。钟点工跟我说:你别看车价便宜,养起来才是真费事。这也让我想:更高一级的车味其实也质疑了个平衡。

小米汽车上周交付10800台,超越问界排名新势力第二名,6天内累计已达2.68万台,预计月底有望破4万彰显产能提升的关键节点-有驾

说到平衡,我小时候总觉得,买车最后还是得用得开心。你知道,我内心其实挺矛盾的。反正我这次试驾,遇到两个朋友,分别带了自家车:一个是追求极致操控,另一个是记得养尊处优。结果,直观感觉:操控的车,悬挂偏硬,虽然稳,但坐着像坐跳跳床;养尊车,整体舒适,各种细节都偏软,像在云端。其实哪样更理智?这个问题问得我一直卡壳。人们总是买我喜欢的,但长久来看,这喜欢用得住比例大概多少?

最终,我还是惯把车子当作生活的伴侣,但又不太愿意太麻烦。你会不会觉得,买车就像选朋友,不能太得瑟,更不能太油腻?我知道,有些路人买了车就成了刚需,不多问。而有人呢?其实心里装的东西比车还复杂。

小米汽车上周交付10800台,超越问界排名新势力第二名,6天内累计已达2.68万台,预计月底有望破4万彰显产能提升的关键节点-有驾

开完这么多,让我更想知道:你有没有那种用车体验,到底啥才是最重要的感觉?或者说,是不是随心所欲,随性而行才是这个时代买车的真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