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驾系统归类辅助驾驶,驾驶人全责,新规堵住甩锅路

案发现场并没有飙血的惨烈,只有一辆顶配SUV静静横在高架入口,车辆前脸对着栏杆,安全气囊羞涩地撑开一半。雨水顺着天窗的缝隙浸进车里,驾驶座上的男人还在发呆——他右手攥着手机,手机屏幕显示“已开启智驾模式”。交警的后背在窗玻璃外晃动,一边拍照、一边问:“当时手在方向盘吗?”男人半晌没吭声,几百万的智驾大礼包此刻像块烂豆腐,全垮了。

如果你是这个驾驶员,会怎么答?敢把锅甩给前方的黑科技吗?或者你觉得,这套系统明明吹嘘能“自动巡航、智能扭矩”,为什么出事却变成你单方面背锅?智驾事故的责任归属,从来不是一句“高科技救命”可以糊弄过去的事。

7月23日,公安部一纸定责——“国内在售所有智驾系统,全部归类为辅助驾驶。发生事故,驾驶人全责!”换句话说,只要你的手松开方向盘,哪怕你只是去捏个鼻屎,而那个号称“能自己开回家”的车一头扎进护栏,那锅——民事、行政、刑事三连环——就请你一人独扛。修车的钱是小事,吊销驾照也能忍,但一旦撞死人,对不起,这不是科技失误,这是交通肇事罪,最高就是七年刑期。刑法面前,“智能”二字毫无温情。

车企们看见这消息,不知是长舒一口气,还是准备把宣传海报全撕了。从5月份开始,有的品牌悄悄把官网上的“自动驾驶”改为“辅助驾驶”;有的则直接把“高阶智驾”浓墨勾掉,剩下寡淡的“小师妹版副驾”;销售嘴上还喊着“车能自己开”,合同里却早就预埋好一行小字:驾驶员需全程监控车辆运行。如果你按捺不住问:“是不是可以脱手?”对方多半会笑着说,“当然不建议,出了事我们只提供技术支持。”

我听那种“L2.99”“无限接近L3”的说法已经听到耳朵起茧。行业标准明确:只有L3级系统,才能实现短暂脱手脱眼,而国内目前就没有量产。那些“野鸡分级”,丢到法庭上也就是一串花哨的营销名词,顶多算是智驾泡沫里的一撮调料,根本不在国标鸡汤锅里。能陪你煮的,也只有自己的交强险赔付单。

站在技术层面,所有所谓“智驾”系统都只是“高级定速巡航+车道保持”的变异体。国标冷冰冰地摆在桌上:L2级系统无法识别路边小孩、突发障碍,复杂场景里只会发个警报,真正需要踩刹车的还是人。你信它能自主变道,那只能怪你手滑。车企用“智驾”两字包裹一堆传感器和小算法,却不敢在合同里承诺任何安全性。顶多是让你在高速上少发点高血压——关键时刻,你依然是系统方案里的“最后一道保险”。

争议的漩涡就在这锅里搅动。消费者愤怒不是因为交付了希望,而是买到一种现实的焦虑:“宣传片里,车会自动避障、过窄桥;销售说‘放心放手’,出了事却让我一人买单?”从法理上说,车主除非能够证明车辆存在硬件缺陷或软件漏洞,否则车企基本不会被拉进被告席。深圳某律所统计,去年到现在,全国产生的12起智驾致死案件,仅有1例因系统失误判了车企连带责任。绝大多数时候,科技是绝对“无情”——你只买了AI,不买风险。

公安部这次干脆利落地堵住了甩锅后路。新政之下,车企不能再用“自动驾驶”“脱手驾驶”之类的字眼装点门面,也不能在说明会上刷一把“L99”。交付新车必须强制培训,不懂怎么用别上路。说不定哪天考驾照多了科目五,专门考你怎么配合机器开车——一不小心,智驾老司机也可能变成新手菜鸟。最狠的是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用法律条文把“人机共驾”责任死死焊在驾驶员手上。想像一锅黄铜焊死,谁都推不动。

说一句大实话:当车企还在用“科技感”割韭菜的时候,这盆公安部的冷水确实泼得及时。你花了几十万装了个“聪明副驾”,但今天,它依然只是副驾——不是“机器人司机”,不是你的免责盾牌,就是个技术的安慰剂。方向盘在你手,命在你手,锅也在你手。科技进步讲究循序渐进,AI也要上小学毕业才能上路,不要让造假语录替你写判决书。

这也是此刻职业的无奈:我们搞技术、追法律标准,最终发现,风口上的创新,吹到头还是要靠人性本能和责任边界来收场。科技是用来拯救生活,而不是用来规避法律。下次你遇到销售吹嘘“自动驾驶”时,不妨甩给他一句冷言冷语:“您这车,能保证我坐牢时不背黑锅吗?”这不是段子,这是一种现实的温度。

所以问题来了:在法律与科技的共驾路上,车企的“智驾”牛皮为什么永远长在合同之外?我们站在方向盘和人性分界线时,该如何用理性,重新定义“人机安全”?你会信任一套,连出了事都只让你单挑的“智能副驾”吗?也许,最聪明的驾驶员,是懂得何时按下“人工智障”的暂停键。

智驾系统归类辅助驾驶,驾驶人全责,新规堵住甩锅路-有驾
智驾系统归类辅助驾驶,驾驶人全责,新规堵住甩锅路-有驾
智驾系统归类辅助驾驶,驾驶人全责,新规堵住甩锅路-有驾
智驾系统归类辅助驾驶,驾驶人全责,新规堵住甩锅路-有驾
智驾系统归类辅助驾驶,驾驶人全责,新规堵住甩锅路-有驾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