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ADAS系统核心功能详解:AEB, LKA, ACC, BSD, DSM

汽车 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是提升驾驶安全性与便利性的核心技术,其核心功能如 AEB、LKA、ACC、BSD、DSM 等,分别从不同维度为驾驶过程提供支持。以下是这些功能的详细解析:

汽车ADAS系统核心功能详解:AEB, LKA, ACC, BSD, DSM-有驾

1. AEB(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自动紧急制动系统)

核心作用:在驾驶员未及时反应的情况下,自动触发制动以避免或减轻碰撞。

工作原理: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实时监测前方障碍物(车辆、行人、自行车等),系统计算碰撞时间(TTC),当判定风险超过阈值(如距离过近、相对速度过快),且驾驶员未踩刹车时,系统逐级介入 —— 先通过警报提醒,若仍无反应则自动施加制动,最高可实现完全刹停(部分高端系统)。

适用场景:城市拥堵路况(低速跟车时前车急刹)、行人横穿马路、驾驶员分心或疲劳导致反应延迟等。

局限性:在暴雨、大雾等恶劣天气下,传感器可能受干扰;对静止障碍物(如静止车辆、护栏)的识别能力有限。

2. LKA(Lane Keeping Assistance,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核心作用:防止车辆无意识偏离车道,减少车道偏离引发的碰撞(如与对向车相撞、冲出路面)。

工作原理:通过前视摄像头识别车道线(白色 / 黄色标线),实时监测车辆在车道内的位置。当系统检测到车辆未打转向灯且偏离车道时,通过两种方式干预:

预警:发出蜂鸣或方向盘震动提醒;

辅助修正:轻微转动方向盘(力度较小,驾驶员可轻松接管),将车辆拉回车道中央。

适用场景: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长距离直线行驶场景,尤其适合驾驶员疲劳或注意力分散时。

局限性:在无车道线(如乡村小路)或车道线模糊(积雪、磨损)的道路上无法工作;需驾驶员主动控制方向盘,不能完全替代人工转向。

3. ACC(Adaptive Cruise Control,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核心作用:在定速巡航基础上,实现与前车的自动跟车,保持安全车距。

工作原理:通过毫米波雷达或激光雷达监测前车速度和距离,结合本车速度进行动态调整:

前车加速时,本车自动加速至设定最高速度;

前车减速或距离过近时,本车自动减速(通过油门调节或轻制动);

前车停车时,部分高级 ACC 可跟随停车,前车启动后自动跟车(需在短时间内)。

分类

低速 ACC(如 0-30km/h):适用于城市拥堵路况,支持跟停;

高速 ACC(如 30-150km/h):适用于高速公路,需配合车道保持功能使用(形成 “全速域自适应巡航 + 车道居中” 组合)。

优势:减少驾驶员在长途驾驶中频繁踩油门、刹车的操作,降低疲劳感。

4. BSD(Blind Spot Detection,盲点监测系统)

核心作用:消除车辆两侧后视镜的盲区,降低变道时的碰撞风险。

工作原理:在车辆后保险杠两侧安装毫米波雷达,监测车辆两侧后方约 2-3 米的盲区范围(通常覆盖相邻车道)。当有车辆、摩托车等进入盲区时:

后视镜外侧的警示灯亮起(视觉提醒);

若驾驶员此时打转向灯(准备变道),系统会通过方向盘震动或蜂鸣音强化提醒(避免误操作)。

扩展功能:部分车型集成 BSD 与 RCTA(后方交叉交通预警),在倒车出库时,监测两侧横向驶来的车辆并预警(如停车场盲区)。

适用场景:高速公路变道、城市快速路超车、暴雨 / 夜间等视线不佳时。

5. DSM(Driver Status Monitoring,驾驶员状态监测系统)

核心作用:从 “人” 的角度规避风险,监测驾驶员疲劳、分心等状态并及时干预。

工作原理:通过车内摄像头(通常位于方向盘前方或仪表盘上方)结合红外技术,捕捉驾驶员面部特征:

疲劳监测:识别频繁眨眼(眨眼频率、时长异常)、点头(打瞌睡)、头部低垂等动作,计算疲劳指数;

分心监测:识别视线偏离前方(如低头看手机、转头聊天)、双手脱离方向盘(部分系统)等行为;

异常状态:部分高端系统可通过面部识别判断驾驶员是否酒驾(眼神涣散)、突发疾病(如昏厥)。

干预方式

初级:仪表盘文字提醒、蜂鸣音;

中级:方向盘震动、座椅按摩;

高级:若驾驶员无响应,系统自动减速并开启双闪,甚至拨打紧急电话。

总结

这些 ADAS 子功能通过 “环境感知(AEB/ACC)+ 车道控制(LKA)+ 盲区监测(BSD)+ 驾驶员管理(DSM)” 的组合,形成了一套多维度的安全防护体系。它们并非独立工作,而是相互协同(如 ACC+LKA 实现半自动驾驶),既减轻了驾驶员负担,也大幅降低了人为失误导致的事故风险,是迈向全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基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