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全国有超过200个城市禁止或限制摩托车上路,影响了近7亿人的出行选择。 从1985年北京率先禁摩开始,这场持续了近40年的“禁摩”之争从未停止。 有人认为摩托车是交通拥堵的“解药”,也有人视其为事故频发的“元凶”。
2025年,多地政策突然松动,西宁取消全面禁摩,绵阳拆除禁摩标识,公安部甚至放宽摩托车驾照年龄至70岁。 这些变化背后,究竟是民生需求的胜利,还是城市治理的妥协?
禁摩政策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 北京因当时飞车抢夺案件频发,治安压力巨大,率先实施了摩托车禁令。 此后39年间,全国超过200个城市跟风禁摩,摩托车从日常交通工具逐渐边缘化。
禁摩的支持者主要提出三大理由。 一是交通安全问题:摩托车事故死亡率高达每万辆1.7人,远高于小客车的0.3人。 在苏州,2022年涉摩伤亡事故占机动两轮车事故的60%以上。
二是治安管理难题:飞车抢夺和盗抢案件曾十分猖獗,摩托车作为作案工具难以监管。 三是环境污染:老旧燃油摩托车尾气排放严重,噪音污染达75-90分贝,影响居民生活。
反对者指出,禁摩政策带来了新的问题。 民生方面,外卖骑手绕行时间增加40%,配送成本转嫁消费者;广东某镇禁摩后,菜农被迫凌晨徒步进城卖菜。
经济上,禁摩令沉重打击了摩托车产业,2024年中国摩托车出口量达3676万辆,占全球55%,内销市场却被政策腰斩。 李稻葵教授估算,禁摩令导致每年损失约1万亿的旅游消费潜力。
法律层面也存在争议。 《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通行规则由国务院制定,地方禁摩被指越权立法。 合法上牌的车辆被禁止上路,违反了《行政许可法》精神。
2025年成为政策转折点。 公安部推出三大新规:摩托车驾照年龄上限从60岁放宽至70岁;全国实行“一证通办”,异地办理无需居住证明;全面推广电子证照。 同时,西宁、大连、绵阳、信阳等城市纷纷放宽禁摩限制。 西宁仅保留特定路段限行,绵阳直接拆除禁摩标识。
解禁城市的实践效果出乎意料。 西安2017年解禁后,早高峰缩短12分钟,交通事故率5年下降10%。 郑州设立“潮汐车道”允许摩托车通行,通勤效率提升36%,事故率反降15%。
国际经验对比鲜明。 德国、法国、意大利允许摩托车上高速,要求125cc以上排量且配备ABS系统,驾驶者必须穿戴CE认证装备。 德国2021年摩托车死亡率仅每万辆0.8人。 日本通过分级考牌、专用道管理和严格处罚,将死亡率控制在中国的1/8。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