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地下车库的人声渐稀。只剩下稀稀拉拉的脚步声和偶尔远处传来的轮胎碾地,混合着城市的余温和昏黄灯光。我的新座驾安静地躺在那里,漆面反射着走廊尽头的冷白灯。钥匙解锁的一刻,沉默的机器苏醒,像一头熟睡被惊醒的大猫,低调、克制,却不失体面。
其实提车至今不过一周有余。日子大多数平淡,就像大多数人的家庭生活,没什么惊心动魄。倒是周六那次自驾,临时带着老婆孩子去城郊,破天荒地跑了趟“小长途”,途中经历了堵车、突然变道和误判导航,才算是给这部刚上岗的新伙伴真正的“实战演练”——比资料里无聊的冷数据来得真实多了。
说到这台新LS6,家用属性放在目前的SUV市场,不算多么“惊世骇俗”,但胜在踏实、合身。空间——大家都喜欢聊空间——我愿意用“无欲则刚”来形容。前排足够宽敞,后排膝部到前排椅背还能剩“两拳半”,而且地台纯平,娃在后排满地打滚都不碍事。至于行李厢?诚然,为了后轮转向腾挪出部分空间,牺牲了一点儿容积,但别着急吐槽,两个28寸大箱子再带上婴儿车,照样游刃有余——当然,如果你有搬家需求,可能还是要搬家公司而不是LS6。
说车底盘扎实,说滤震收敛,这些夸词往往在论坛里早被滥用,但坦白讲,灵蜥数字底盘确实让我少了不少碎碎念。减速带上母女俩皆安然,悬挂也未见上下浮夸,若非途中小朋友撒泼想在车里蹦迪,还真察觉不了底盘这些暗处的“硬功夫”。高速变道支撑到位,偶尔遇到拐得急点的匝道,也没有那种让人脚心冒汗的“晃”味——似乎这车比驾驶者还冷静,仿佛在说:“路,我清楚,你放心。”
提到智驾,我的态度一贯偏向“半信半疑”。高速NOA已经逐步打消了我的某些成见。那天周末往返两百公里的自驾,现实是,NOA主动应对变道、前车刹车已如老手司机,虽然途中偶遇一辆“龟速绿皮车”,系统果断转线,堪称及时雨。——好用归好用,城区NOA还是“嫩了”点,遇到加塞、外卖小哥穿梭、遛狗大爷闯红灯,系统反应却有点像个初中生考场上遇见逻辑题:犹豫、慢半拍、有些怂。所以高峰拥堵时段,还得靠人类老司机亲自上阵,这时你会恍然:人工智能进步得很快,但中国城市路况也并未等着你升级。
不过,辅助驾驶整体方案倒是务实的。自动泊车每次轻松一把进,像动漫里精准进仓的高达,两侧距离规规矩矩,令人“强迫症”发作的我都忍不住点“赞”——可惜停车位和道德底线一样,都在日渐紧俏,自动泊车再强,大多数时候受限的还是“人”。
至于大家关心的续航,作为76度电版本用户,最初我以为续航是“硬伤”。现实证据却乐观得多。一周来实际450公里左右真的跑出来了,当然前提是你不是把脚油门当开关用。附近超充站,工作日中午趁电价低,十五分钟300多公里回血,通勤小一周妥妥的。毕竟补能焦虑多数时候都是心理作用,还不如多花点心思研究下谁家沙县小吃有隐藏菜单来得实在。
细节控的我,特别喜欢副驾屏。“哄娃神器”这个词不是白叫的。宝宝遭遇堵车时只需开动画片,立刻老实;双层夹胶静音玻璃也帮大人减半了噪音焦虑,内外割裂得好像城墙立两层。电动遮阳帘则被太座高度点赞,白天防晒,晚上看星星,按一个钮,整个车厢从“曲刚烈日”秒切“温柔夜谈”。至于磁吸拓展坞这些新奇玩意儿,倒给了我个借口去多刷几眼智己商城——据说成年人的快乐,80%体现在研究“什么还能再配一道”。
细致推起来,这车确实有许多值得“挑剔”的地方:比如软件UI偶尔短路、地图定位时有漂移,后尾门关门声还没修炼成“关门如琴”。不过,挑剔本身,也是现代人“标配”的奢侈。就像每一台刑侦实验室设备,都有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但谁也离不开它们——我们其实没有“完美的战友”,只有“习惯的拍档”。
有人问,科技真的会让生活更优化吗?似乎我们的期望值在变高,容忍度却变低了。其实无论是仪表盘显示的剩余续航,还是NOA的自动决策判据,或者电动遮阳帘的一键合上,都只是“进步”这个词夹杂着的甜中带涩。当你开着新车驶过城市边界,看到家人或熟睡或安静欣赏窗外夜景时,才会怀疑:我们拼命追求的那些功能,到底是为了让出行更好,还是另辟蹊径,为了自己“安全感”打一剂定心针?
这一个多星期的体验,老实说没有惊天改变生活的时刻,但也从没让我觉得选错了对象。未来会不会出现故障,某天中控突然宕机,或者遇到“辅助驾驶”变“辅助惊吓”?我也说不准。只不过可能这正是现实的最好注脚:生活的“不完美”,才让人觉得,“这车像我”——克制、有料,有点毛病,但足够真实。
那么问题来了:你对于“高智能、高便利”的汽车定义,是愿作“聆听者”,主动把未卜的未来交给硅芯片的理性挥舞,还是坚持“驾驶者为王”,在不可预知的路况里用双手构筑安全感?恐怕,没有标准答案。汽车如人,谁不是边走、边试、边修正。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