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马和Momenta凑到一块,这事儿搁三年前我都不敢信。
你想象一下,那个总穿着西装、腔调十足的德系老大哥,突然有一天,在中国新能源赛道上被卷到喘不过气,最后憋出一句:“要不……我们也试试国产外挂?”
气氛绝了,像高考状元半夜刷小红书,心态破防的样子都快溢出屏幕了。
2024年上半年,宝马中国销量掉了12%,数字冰冷得像冬天没热水澡,理想、比亚迪、蔚来这些国产新贵,不声不响就把高端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宝马自研那点家底,突然就不够看了。
别说什么“强强联手”,宝马这步棋,怎么看都有点像是走投无路的临时抱佛脚。
你看Momenta,名字唬人,朋友圈更吓人:上汽大众、一汽丰田、广汽传祺、东风日产、上汽通用,车企云集,名单豪华得像年会合影,偏偏销量一个比一个低调。
媒体一测,智驾功能全线“社恐”,车主用起来,心里住着一只小兔子:路口一变复杂,系统就跟着犯迷糊,氛围直接拉满。
你问他们体验如何,大部分人都是一脸“没毛病,但也没惊喜”,像是点了一杯网红奶茶,喝到最后还是熟悉的味精。
说回宝马,这回是真的急了。
自家研发慢半拍,国产新势力一个个像开了挂,智驾更新堪比iPhone推送,用户催着要新功能,研发部门头发一把一把地掉。
以为靠着大牌外援就能翻身?
现实啪啪打脸,靠Momenta的车型,销量数据一摊开,尴尬得能当桌布。
2023年上汽大众的智驾新车,全年销量砍半;丰田也好不到哪去,媒体测评集体打问号,用户社区里槽点一箩筐。
这种“外包智驾”,说白了就是车企自己没底气,指望别人家孩子帮自己考高分,结果作业本上全是相似答案,谁也抄不出来新花样。
这里插播一个场面:我认识一位宝马工程师,前两年还在吐槽国内“智驾不靠谱”,这会儿茶水间聊起Momenta合作,语气突然多了点小心翼翼。
就像老牌球星突然被教练按在替补席,明明心里一万个不服,却还得装作云淡风轻。
谁让中国市场的卷法已经到了“没有自研就像没带身份证”的程度?
比亚迪、理想这些新势力,数据都攥在自己手里,想怎么更新怎么来,体验能不灵吗?
宝马靠外包,数据归属权、系统定制全卡脖子,用户要新功能得等到下个季度,急脾气的早换车去了。
Momenta的麻烦也不少。
合作车企太多,资源摊得太薄,每家都想要独一份的智驾体验,结果最后谁都没捞到真福利。
就像合租公寓,厨房里放着五种泡面,谁都想抢那个唯一的热水壶,最后全靠各自卷生卷死。
智驾系统更新慢,bug修复靠排队,体验感自然就上不去。
你说究竟是Momenta不给力,还是车企太“摆烂”?
说到底,没人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家都想着“先看别人家摔不摔跤再说”。
有趣的小插曲倒是有不少。
宝马内部会上,曾有人提出干脆砸钱收购一家智驾初创公司,结果高层直接泼冷水:咱们还没到那个份上,况且德国总部也未必点头。
气氛一度凝固,像极了NBA球队季后赛前的更衣室,大家都瞪着战术板,却谁都不敢第一个开口。
宝马的老底子还在,只是这次在中国碰上了地头蛇,想自信都得掂量掂量。
智驾外包的那些隐性矛盾,外人未必看得明白。
数据归谁,系统谁说了算,都是合约里写不进的“小九九”。
车主不关心这些,只在意上路那一刻,系统到底靠不靠谱。
宝马想要掌控一切,Momenta守着算法死活不松口,最后一辆车被两边拉扯得像拔河。
你说这场戏会不会像当年诺基亚的自信,最后被智能机潮流一锅端?
历史总爱开这样的玩笑。
顺带提一下,手机圈当年的“外包系统”闹剧,和今天的智驾局面何其相似。
诺基亚被安卓吊打,技术自信到最后成了时代眼泪。
宝马这次要是还不警醒,怕是要重蹈覆辙。
车主们心里那杆秤可精着呢,掏钱买单的,永远是体验不是PPT。
智驾成败,最后拼的还是谁能把数据和用户体验捏在手里。
说到这,忍不住想问:你会愿意买一辆核心功能全靠外包的豪车吗?
会不会更担心哪天系统崩了,宝马和Momenta谁也不管你死活?
车圈的“外援救主”,历史上鲜有成功的范例。
用户的选择,最终还是看谁能让人用得舒坦,谁能把体验做到极致。
不信你回头看看那些年NBA组团冲冠的巨星队,纸面阵容再豪华,缺了点默契,照样玩不转。
别说我乌鸦嘴,这场宝马与Momenta的“将就婚姻”,结局真未必比肥皂剧更圆满。
也许下一个大新闻,就是谁先甩了谁。
你怎么看?
评论区见,别让我一个人在屏幕前头发抓秃,等你来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