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买车,尤其是买纯电车,大伙儿一进店里,耳朵边上听到的全是续航多少多少公里,屏幕有多大多大块,智能驾驶比特斯拉还牛,车里甚至还有冰箱彩电大沙发。
这些东西当然好,谁不乐意享受呢?
可咱们静下来琢磨琢磨,车,归根结底是用来开的,是四个轮子载着我们在路上跑的工具。
如果一台车开起来忽忽悠悠,跟坐船似的,一脚电门下去人跟弹射出去一样后脑勺发懵,一脚刹车踩重点头哈腰,那就算车里能唱卡拉OK,这路上的体验能好得了吗?
所以,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面前了:在十万到十五万这个价位,咱们普通老百姓能不能买到一台开起来不“虚”,有扎实感觉,甚至能找到点以前开合资油车那种稳重感的纯电动SUV呢?
这事儿还真不是没可能。
过去我们总觉得,电车嘛,开起来都一个样,安静、提速快,但就是感觉有点“假”,像在玩一个特别逼真的电子游戏,路感模糊,车子跟路面之间好像隔了一层厚厚的毛玻璃。
这主要是因为电车天生就得背着一块又大又重的电池板,这玩意儿少说也得几百公斤,跟车里随时坐了四五个壮汉一样。
重量大了,物理上的惯性就大,你想让它灵活地转弯、快速地稳定下来,难度就成倍增加。
这就导致很多电车在过弯的时候,车身侧倾得厉害,感觉人都要被甩出去了;在路上遇到个减速带或者小坑,悬挂要么软得像坨棉花,车身晃三晃才停下来,让后排乘客晕车,要么硬得像块铁板,路面一丁点儿不平都清清楚楚地传到你的腰上。
这种感觉,就是很多人嘴里说的“没有质感”。
但是,北京现代推出的一款名为EO,也叫ELEXIO的新车,似乎正是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它没有把所有的宣传重点都放在那些花哨的配置上,反而很认真地在聊一个大家可能不太关注,但却至关重要的东西——底盘和操控。
想把一台沉重的电车调教得好开,可不是一件容易事,这得从根子上想办法。
这个“根子”,就是造车的平台。
北京现代EO用的是现代集团专门为纯电动车开发的E-GMP平台。
这可不是简单地把原来燃油车的壳子掏空,塞进电池和电机就完事儿的“油改电”。
这是一个从零开始,彻彻底底为电车量身打造的架构。
好处显而易见,设计师可以把最重的电池组完美地、平整地铺在车身最底部,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整台车的重心,并且能做到前后重量分配非常均衡,接近理想的50比50。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下盘扎实稳健,不管做什么动作,核心都是稳的,自然就比那些头重脚轻的对手要灵活、要稳定得多。
这个平台的“含金量”是很高的,现代旗下那台在国际上拿奖拿到手软的高性能电车IONIQ 5 N,就是诞生于这个平台,它的操控性能足以让很多传统性能跑车都汗颜。
所以说,EO虽然价格亲民,但它天生就继承了这种优秀的“运动基因”。
当然,光有一个好“骨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培养”,也就是悬挂系统的调校。
这才是真正体现一个车企功力深浅的地方。
资料里提到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这台车的底盘,是专门针对咱们中国的路况,进行了超过三百次的精密调校。
三百次是什么概念?
咱们中国的路况,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复杂的之一。
城市里,有高低不平的井盖,有密集到让人抓狂的减速带,还有因为常年修路留下的各种“补丁”路面。
到了乡下,路况就更野了,毫无预警的起伏路、被大车压坏的深坑随处可见。
就算是在平坦的高速公路上,不同的路段铺设的沥青材质不同,路面接缝的处理也千差万别。
这种“路况大杂烩”对车辆的悬挂系统来说,简直是一场终极考验。
现代的工程师们就是把EO开到这些形形色色的真实道路上,一遍又一遍地测试、感受、记录数据,然后再回到实验室里调整参数,再开出去测试。
这个过程极其枯燥,但却至关重要。
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他们在硬件上也下了本钱,比如用上了通常在更高级别车型上才能见到的高端减震阀和液压衬套。
这个减震阀,你可以理解成一个非常智能的阻尼控制器,它能根据车轮跳动的速度和幅度,在千分之一秒内调整自身的软硬。
遇到路面细碎的颠簸,它就变得“温柔”,轻轻地把震动化解掉;而当车轮压过一个大坑时,它能瞬间“绷紧”,提供强大的支撑力,拉住车身,动作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避免了车身产生多余的晃动。
而那个液压衬套,则是安装在悬挂连接处的“关节软骨”,它内部填充了油液,能吸收掉那些普通橡胶衬套过滤不掉的高频微小振动,让整台车开起来更有高级感,更安静。
正是这种扎实的平台基础,加上不计成本的硬件和不厌其烦的本土化调校,才让EO有了叫板同级的底气。
这种底气,在极限测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考验车辆稳定性和操控极限的“麋鹿测试”中,EO能以高达73公里/小时的速度成功避险。
这个速度对于一台家用SUV来说已经是非常优秀的成绩了,很多同价位的车在这个速度下可能已经失控。
而EO在测试中表现得非常从容,方向盘指向精准,车身姿态稳定,车尾的跟随性很好,电子稳定系统(ESP)的介入也恰到好处,既能稳住车身,又不会粗暴地打断驾驶者的操作。
在高速环路测试中,即便车速拉高到180公里/小时,整台车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稳稳地贴在地面上,完全没有许多电车在高速时那种轻飘飘、让人心里发慌的感觉。
这些数据背后,反映的是一种造车理念。
当下的市场环境,似乎都在引导消费者去关注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大件”,比如屏幕尺寸、座椅数量、零百加速时间。
但一台车是否真正“好开”,那种过弯时的信心,碾过颠簸时的从容,长时间驾驶不疲劳的舒适,是需要用心去体会,也是更考验厂家“内功”的地方。
北京现代EO提供的两种动力版本,无论是218马力的单电机后驱,还是总功率达到317马力的双电机四驱,都提供了充沛的动力储备。
但更难得的是,它拥有一个能够完美驾驭这些动力的优秀底盘。
这使得它在10-15万这个竞争最激烈的价格区间里,提供了一种超越级别的驾驶质感,让消费者花亲民的价钱,也能享受到扎实、稳健且富有乐趣的驾控体验,这或许才是回归了汽车作为“驾驶工具”的本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