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研发总投入突破7457亿元,同比增长2.68%的数据时,吃瓜群众纷纷搬好小板凳,原本相安无事的科技板块顿时成为聚光灯下的舞台。从比亚迪凑足308.8亿元研发预算强势稳坐榜首,到工业富联以1.12万亿元市值铁定科技板块“扛把子”,再到中国移动一天净赚4.68亿元的硬核表现,各家都拿出了“亮眼成绩单”。问题来了:到底谁才是科技板块的“一哥”?这事儿,还真没那么好判。
要聊这个话题,先得从研发投入说起。比亚迪在今年前半年狂撒308.8亿元搞研发,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拉到8.32%,不仅同比增幅超过50%,直接追平去年的全年投入。这是什么概念?意味着比亚迪不是在技术路上玩票,而是真刀真枪地“砸钱”换突破。从新能源汽车到动力电池,比亚迪用“高投入—高增长—高盈利”逻辑稳稳耕出属于自己的江湖地位。你以为研发投入第一就稳了?别急,还有中兴通讯和宁德时代紧随其后,一个用135.41亿元继续冲刺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另一个则靠着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的新玩法,在全球市场刷了一波存在感。
但是,光看投入规模就妄下结论未免有些天真。如果把科技竞争比作奥运跑道,企业除了拳头硬,还得跑得快。以研发强度来看,半导体行业的“秀肌肉”选手中芯国际显然玩出了另一种花样。虽然上半年研发投入未进前十,但它凭着“精准投入”搞出来的14nm制程优化,像个优秀高中生一样专注刷芯片题。这不,车用芯片和功率半导体领域的订单增长让它的全球话语权逐渐加码。
说到规模和盈利,这场“谁是老大”的牌局就更复杂了。工业富联以1.12万亿元市值名正言顺地占了龙头位置,并享受“智造巨头”的江湖声誉。3607.6亿元的营收和121.13亿元的净利润都在证明:工业富联不仅当得起“大体量”的称号,还能驾驭AI硬件制造领域的市场风口。而在市值规模排行榜的另一端,中国移动靠着5437.69亿元的营收和“一天净赚4.68亿元”的核弹级盈利能力,把“通信三巨头”的位置牢牢锁死。不得不说,这些企业玩的是不太一样的运营逻辑,但谁都能找到自己的“高光镜头”。
全球市场份额又是另一个战场。这一轮比拼的重点就是看谁能在产业链上取得“话语权”。比方说动力电池领域的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已经稳定在38.1%,且还在存量增长;比亚迪则靠电池、电机、电控“三连击”,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拿下欧洲和东南亚的两大份额增量。至于半导体这边,中芯国际上半年稳住323.48亿元营收,并用14nm成熟制程跑出扩张曲线,为国内芯片产业链“撑腰”。
当然,技术创新才是这些企业能否长期站住C位的重要砝码。像寒武纪,上半年营收28.81亿元同比飙升千倍级别,这种强势跨越直接证明了它能在AI芯片领域杀出一条“强势条路”。还有北方华创、中微公司在28nm、3nm制程设备上的突破,为国产晶圆制造帮上了大忙。这也间接告别了科技产业“成本驱动”的时代,转向“技术驱动”,打的可是全球科技分工的“未来牌”。
最后再说说那些看起来不起眼,却在某些科技细分领域杀出重围的隐形冠军。比如京东方A凭一己之力把显示面板市占率做到全球第一,海康威视靠视觉算法打出了99.2%的超高算法准确率,中际旭创顺应AI爆发需求,直接把光模块的市占率提到30%。这些企业虽然没冲上万亿市值,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绝对玩得得心应手。
这么看,争“科技第一股”其实是个伪命题。比亚迪用技术创新“写故事”,工业富联靠规模体量赢“”,宁德时代手握全球市场话语权,中芯国际代表技术自主,这些企业各有千秋,各自在体系中形成不可替代的角色。与其纠结谁是第一,不如静下心来挖掘它们在技术壁垒、研发转化效率上的独特优势。这阵仗,哪里像是单一领军者的故事?明明是个“多元矩阵”互相成就的群像。
所以,问题来了:你更愿意赌谁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