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买辆电动重卡就是砸锅卖铁拿下个大号电瓶车,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从此过上绿色环保的运输新生活?
这事吧,说起来真是不止花钱买车那么简单,水可深着呢。
就像小时候养只宠物狗,你以为就是遛个弯喂点狗粮,谁知道其实钱都烧在了疫苗、美容、狗证上——电动重卡,同理,买车的钱只是个开始,真正的“大头”,都藏在看不到的地方。
说实话,大家聊到电动重卡,最多问个车价——多少钱一辆?电池有多贵?续航几公里?这些问题当然重要,可最大忽略点,就在于另一个藏在角落里的“钱坑”——合规成本。
没错,买这车你就得掏这两份钱:一份叫采购成本,买车时候一把现金干掉;另一份叫合规成本,运营过程中咬着牙不断撒出去。车价和规矩花销,这才是行业里绝对不愿细说的“苦”。
说白了,前面你一拍脑袋选了什么车,后面你就得吃什么合规的“苦”,便宜车也许后面贵,贵点的车也许后头能省,真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车价这事,不吹不黑,电动重卡谁最大?老实讲还是电池。
河南省机场集团的采购招标文件都摊在网上了,8吨电动货物牵引车玩到20万一台,30吨级的直接翻倍;再来新能源勤务车,也要奔18万。
这些数额表面上看比你的日常代步车贵多了,但别忘了,电池的价格能占去整车的4到6成,想想看,一辆车的钱有一半都在那块黑咕隆咚的电池包里,这定位是王炸还是炸弹还真不好说。
搭载282kWh电池的重卡在圈里算是妥妥主流,能够把续航需求、电池耐用、采购开销三锅融合得相对均衡——难怪企业往往首选这款做短途运输。
说起补贴,最近国四车的以旧换新政策直接甩出28万羊毛,这等于买电池的钱国家替你打掏了,这操作简直是搬小板凳围观“白嫖盛宴”,看着舒服,可惜你手里的老车牌不一定能赶得上这波政策。
采购只是个开始,接下来的合规成本才够让人肉疼。
这些花销啊,真是眼见不着、伸手能感到,说是无底洞都不为过。
国家标准、地方规则、甚至车企自身的安全监控服务——全套流程一个都不能少。
先不管什么“工信部公告”认证,你以为是审个资料混个脸熟就过?NONONO,三电系统得做高强度检测,认证申请费、高昂的样车造价测试,最后全分摊到车价里,一台车说不定就藏了几万块认证费,买家只能乖乖买单。
再就是充换电设施,你想做大做强,肯定得搞自家的充电站或租人家的换电站,这些工程改造费用、报批费、消防整改、环保环评,哪一项没个大见血?
弄不好你还得同时跑住建、消防、供电、环境,一边家家递材料,一边挨个掏钱,啥叫合规,简直是极限挑战项目。
更刺激的是,大数据监控平台。
现在政策要求新能源车全数据信息都要接入国平台和地方平台,车辆每时每刻都得数据上传监控,不然没资格享受补贴,更别提运营合规通行。
一套靠谱的远程车辆监控系统,采购安装下来动辄数万,后续每年的数据服务又得给上千块,这些也是扎扎实实写在账本上的运营硬支出。
说电动重卡是技术活、运营活,一点都不假。
说到运营性价比,数据最有发言权。
上海某物流公司实测,陕汽德龙X5000E充一次电如果是谷电便宜到跳脚,600度电跑400公里才花360多块,相比油车150升柴油干掉近一千块,光电费这一项就能省个天价。
同理,年均维保开支,电卡就一副“我很省”的气质,跟柴油车动辄多花一两万比起来,电车三电系统结构简明,故障少,维保的钱也就不那么心碎。
这一套运营未必能让你钱袋鼓起来,但拉长账单瞧,电动重卡在生命周期成本方面着实让燃油老将汗流浃背。
行业推广,这两座成本大山就是硬墙。
开头买车时采购成本如一盆冷水浇头,合规成本又像一只隐形手,运营全程不断伸过来摸你钱包,让不少本来心动的企业望而却步。
尤其是中小企业,现金流本就紧巴巴,一辆电重卡买下来,合规花销还得没完没了,想做大?先存钱等下一轮补贴红利。
车企、零部件厂商被倒逼只能拼技术,电池得涨能量密度、降制造成本,整车设计也要能省事、少花销,就为了让买家多点信心,有那点可能用电动重卡实现盈利。
这些压力最终给行业带来全面升级,不犯愁的还是那些有规模、有技术的大企业,大生产量吃掉采购成本,高新技术给合规花销做减法——小厂、小企业只能“随风飘摇”,谁熬不过最先被淘汰,市场格局就这样悄悄重塑。
话说这些天电动重卡圈倒还挺热闹。
9月5日,金龙充换电牵引车整箱20台交付给鄂尔多斯腾远煤炭公司,公司官微都打CALL了,说是400kWh大电池、510kW峰值电机撑起255公里续航。
矿区运输这种高强度工况,这配置算是砸实了基础,支持多模式补能,5分钟换电就能继续干活,双枪快充30到40分钟反正没让司机等到抓狂。
加上金龙智慧运营平台把数据管理玩得一片云端,省事省心省成本,客户表示“有点儿意思”。
9月3号,徐工新能源牵引车的批量交付河南地区也刷了一回存在感。
433度电的标载版,这回重点应用在砂石骨料运输线上,全车三电系统做到IP68级防尘防水,还有IP6k9k的电控加码,能量回收做了创新,陡坡重载爬也得了个高效率。
电池自修复、延寿黑科技上线,车企承诺8年或4500次循环寿命,虽然听着玄乎,但市场反馈都说这车皮实耐造,能跑能省。
陕西交控集团的洛南电池配套项目,也刚刚宣布正式运营。
由陕西交控绿发智能科技主导,为洛南地区新能源重卡提供换电电池租赁服务,首批20块电池已上线完工,20辆新能源车随时能换电出发,效率提高一大截。
租电池这事看似“共享经济”驾到,其实也是合理分摊合规和运营成本的尝试,各方都在探索怎样把“大钱坑”变成“小环节”,但路还长。
日日顺供应链又搞了个大新闻,携手深向科技、宁德时代、康利达,百台新能源汽车重卡交付,进入日日顺智慧物流基地,算是数智融合的新场景。
一次性上百台重卡投运,又融合了一站式底盘换电及车电分离模式,这等操作满电能跑超300公里,换电5分钟起步,哪怕司机再着急都无需整夜守着电桩傻等。
据官方说,每年成本能省出电费三万多,还能做到碳排放减少1500吨,电动重卡给节能降耗做了最大表率。
零一智卡“小满好运来”发布会,也算是行业的另类“开箱”时刻。
产品400kWh和600kWh双版本,轻量化冠军9.16吨自重惊爆眼球,4合1电驱桥综合效率飙升,年均14万公里高压比跑,电费能省三万多,这省出来的钱够你下班吃烧烤了。
每百公里多省30度电,省钱省到让老李头点赞,电动重卡这波不再搞花里胡哨,真正拼效率拼省钱。
现在你再想买电动重卡,还敢只盯着车价说事吗?
合规这双无形的手随时在你后脑敲竹杠,这些成本谁敢不算,老板能不掉发都算你牛。
电动重卡的推广与应用,归根到底是在采购成本和合规成本间做加减法。
大企业仗着钱多技术牛,一路过关斩将,小企业砸锅卖铁只求不被合规玩死,行业门槛越来越高,谁在风口站稳,谁才笑到最后。
买这车不是单纯的花钱换新货,更多是和整个行业的规则、运营现实展开一场硬核博弈,谁有赚头谁有活路,就看你愿不愿算细账,想不想多啃点数据,多啃点补贴,多啃点新技术。
电动重卡有其独到优势,尤其是后续运营成本上的“隐形红包”,可如果不把合规和采购这两座大山摸摸实底、精打细算,谁也别指望只靠一时兴起就能把车买得值、运营得活。
话说回来,啊大家有没有过“买完新车,合规认证像一场马拉松,花钱花到怀疑人生”的体验?
留个言,聊聊你遇到的采购、合规成本的那些坑,还真的有人能把这钱坑填平么?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