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车市的海外战报出了炉,数字亮眼,同比增长接近一成,总数攀升至两百五十九万辆。
更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在这远征的队伍里,有五分之一挂着咱自家的旗号,占比直逼两成。
这讯号再明显不过了:中国智造,腰杆子是真硬了!
不过,你有没有觉出点不对劲?
一边是总体车市抬头,另一边,车企之间的座次也在悄咪咪地挪移。
奇瑞、比亚迪、上汽这三驾马车领衔出口,几乎擎起了中国汽车出海的半壁江山。
特别是比亚迪,增速如同离弦之箭,飙升了九成一。
东风和北汽紧随其后,虽说增幅没那么乍眼,但也算步履不停。
这就抛出一个诘问:凭啥是他们?莫非其他车厂都在原地打盹儿?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这归功于“比亚迪电车技术拔尖”、“奇瑞海外市场深耕有年”时,是否忽略了更深一层的脉络?
先聊聊比亚迪。
这些年比亚迪的扶摇直上,简直就是一部草根逆袭的爽剧。
从最初的电池作坊,到如今的新能源汽车巨擘,比亚迪靠的是啥?
除了硬实力,更要紧的是对市场风向的敏锐嗅觉。
它一把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潮头,算是押对了宝。
而且,比亚迪的打法也很明晰,那就是铆足劲儿搞技术,压低成本,把价格砸下来。
这招儿,对消费者而言,简直不要太实在。
再来说说奇瑞。
这老哥的海外拓荒,那是真刀真枪、一锹一镐干出来的。
人家不像有些企业,恨不得一夜之间把产品铺满五洲四海。
奇瑞是稳扎稳打,先在一个国家立住脚,再慢条斯理地向周边渗透。
这种策略,虽说慢工出细活,但胜在根基牢靠。
至于上汽?
上汽的底气在于合资出身。
它坐拥丰沛的海外销售渠道和经验,这对于出口来说,简直就是自带buff。
但是,其他的车企呢?他们是不是真就掉队了?倒也未必。
兴许有些车企更看重国内腹地,毕竟国内盘子够大,竞争也足够白热化。
兴许有些车企还在调整航向,寻觅新的增长点。
也兴许有些车企,正在韬光养晦,静候一鸣惊人的那一天。
所以,现在盖棺定论,说谁是赢家谁是输家,还为时过早。
不过,有一点是板上钉钉的,中国汽车出口的版图,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嬗变。
这种嬗变,不仅仅是企业间的角逐,更是中国汽车产业整体势能的跃升。
但别光顾着叫好,潜在的隐患也得提一提。
新能源汽车出口占比接近四成,乍一看还行,但仍有很大的掘进空间。
毕竟,放眼全球,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还在节节攀升。
如果我们不能抢占先机,未来恐怕会遭遇更严峻的挑战。
仅仅这一个数字,就足见问题的紧迫性。
而且,出口的背后,还潜藏着贸易摩擦的暗流。
随着中国汽车出口的激增,一些国家可能会祭出贸易保护的大旗,这对于我们的汽车企业来说,无疑是一场大考。
与寻常认知相悖,汽车出口并非简单的“货卖一张皮”就万事大吉。
它牵涉到品牌塑造、售后服务、供应链维系等一系列环节。
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些方面未雨绸缪,即使销量再创新高,也只是镜花水月。
所以,出口,绝非单纯的数字游戏,更是一场综合实力的比拼。
回想数年前,咱们还在为“中国制造”贴牌代工,被人轻视。
如今,中国汽车能成批量地挺进海外,而且是带着自己的名号,这本身就是一种质变。
当然,我们也不能盲目自嗨。
中国汽车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跋涉,还有诸多难题亟待破解。
但至少,我们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这就好比跑马拉松,起跑领先并不意味着终点撞线,关键在于咬牙坚持,在于不断突破自我。
期盼有朝一日,我们能在全球的道路上,看到更多中国品牌的座驾,而不是仅仅在出口报表上看到。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智造”的崛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