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小米SU7的交付问题又成了热门话题。
作为去年最受关注的新能源车型之一,这辆车的交付周期就像坐上了过山车——官方说好的40多周等待,实际提车却只要12-16周。
这种"官方说一套,用户做一套"的现象,不仅让已经下单的车主心里打鼓,更让不少观望的消费者直呼看不懂。
先说点实在的,我身边就有朋友去年底订了SU7标准版。当时销售说至少要等半年,结果今年四月份就开开心心提车了。这种"超预期体验"确实让人惊喜,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对劲。按说汽车生产应该有稳定的节奏,怎么会突然加速到这种程度?后来查了杰兰路的数据才知道,原来有超过4.4万名车主的真实提车记录显示,现在最长等待时间也就130天左右,比官方说的40多周足足少了三个月。
这种交付时间的巨大反差,背后藏着不少门道。最明显的就是小米在玩"饥饿营销"的老套路。想想当年小米手机刚出来的时候,不就是靠"限量抢购"制造稀缺感吗?现在造车了还玩这一手,只不过把手机换成汽车,把等三天变成等半年。不过这次玩得有点大,毕竟买车和买手机完全是两码事。有车主吐槽,本来计划好用车结婚,结果婚期都定了车还没到,最后只能临时租婚车救急。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种混乱的交付节奏还催生了灰色产业链。现在闲鱼上到处都是加价卖现车的黄牛,少则加五千,多则上万。前阵子杭州就有黄牛因为囤了太多现车卖不出去,最后哭着求车主接盘。更夸张的是,有些4S店和黄牛勾结,通过返点吃差价,搞得市场乌烟瘴气。要我说,这哪是买车啊,分明是在玩心跳游戏。
不过话说回来,小米这么做也有自己的苦衷。现在全球车企都在拼产能,小米作为后来者确实压力山大。听说他们二期工厂明年才能投产,现在全靠一期工厂加班加点。有内部人士透露,现在工厂每天要生产7000台车,工人三班倒都忙不过来。但问题是,既然产能上不去,为什么要给用户画那么大的饼呢?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吗?
这事说到底还是信任问题。现在年轻人买车越来越理性,你把交付周期说得太长,人家直接转头去买特斯拉或者比亚迪了。但要是说得太短,万一产能跟不上,又得被骂"跳票"。这种左右为难的境地,估计雷军也没少失眠。不过看看现在SU7的销量,上市才一年就卖了18万多台,说明市场还是认这个牌子的。就是这交付环节要是再整不明白,好不容易攒下的口碑可要打水漂了。
最近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SU7的二手车价格居高不下。有车主去年买的创始版,现在还能原价卖出。要我说,这哪是车值钱啊,分明是新车交付太慢闹的。就像疫情期间口罩紧缺,有人囤积居奇一样。不过这种好日子估计长不了,听说已经有二手车商因为压货太多,不得不降价甩卖了。等明年二期工厂投产,新车供应量上来了,二手车的价格肯定会跳水。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事真得擦亮眼睛。别光看广告打得响,交付周期这种事一定要多留个心眼。建议大家多看看真实车主的提车记录,别被官方数据忽悠了。要是真有急用车的需求,不妨考虑其他交付周期更稳定的品牌。当然,如果就是喜欢小米这个牌子,又能接受等待,那倒也无妨。毕竟好饭不怕晚,关键是要吃得明白、买得放心。
最后想问问各位看官,你们遇到过这种交付时间严重不符的情况吗?是选择继续等待还是果断换车?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们的购车经历,咱们一起讨论讨论这汽车行业的"交付迷局"到底该怎么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