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主退车潮来袭,雷军面临最艰难时刻

小米SU7最近有点焦头烂额。

倒不是因为滞销,恰恰相反,订单如雪片般飞来,但与此同时,酝酿着一股不小的“退堂鼓”声浪。

你说这事儿玄乎不?

小米车主退车潮来袭,雷军面临最艰难时刻-有驾

这股风波的源头,在于一些准车主公开表达了“金盆洗手”的意愿。

在赛博空间里扒拉扒拉,“小米车主要求退车”的帖子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颇有几分“遥相呼应”的意味。

定睛一看,矛头直指SU7 Ultra车型,龃龉主要集中在那个身价不菲的碳纤维引擎盖,以及一次“限马力”的固件更新。

按常理推断,新车交付,大伙儿都该喜大普奔才是。怎么到了小米这儿,就走了味儿呢?

先聊聊这个碳纤维引擎盖。

一些准车主豪掷千金选装,结果到头来发现,这玩意儿并非想象中的性能助推器,而沦为纯粹的“门面担当”。

这种落差,就好比你满怀憧憬地购入一款高阶游戏外设,结果发现只是个华而不实的陈设,心里能舒坦吗?

小米车主退车潮来袭,雷军面临最艰难时刻-有驾

再说说那个“排位模式圈速考核”。

升级之后,车机系统直接给车辆“封印”了一半的动力,想解封?

先去赛道上跑出个好成绩再说。

这番操作,直接把一部分车主给干懵了。

砸锅卖铁买车,还得先过一轮“摸底考”?

这不是变相地剥夺了我的自主权吗?

依我来看,小米这次着实有点“用力过猛”了。

小米车主退车潮来袭,雷军面临最艰难时刻-有驾

想玩转赛道文化,想俘获年轻人的芳心,方向没错。

但关键在于,你得掂量掂量,并非人人都热衷于“刷圈”,也并非人人都对赛道上的分秒必争那么感冒。

小米官方也连忙出来“赔罪”,承认这次更新欠考虑,承诺恢复原有功能。

雷军本人也在社交平台上坦承,过去一个多月是他创业生涯中最为煎熬的时期。

这话听来,也着实让人唏嘘不已。

不过,口头致歉是一回事,准车主们是否接茬,还得看后续的补救措施是否给力。

毕竟,真金白银掏出去,谁也不想换回一个让自己闹心的“烫手山芋”。

小米车主退车潮来袭,雷军面临最艰难时刻-有驾

耐人寻味的是,小米自己也曾对外披露过SU7 Ultra首批车主的画像:年龄主要集中在30-35岁,传统豪车增换购用户占比相当可观。

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说明小米SU7最初的锚定目标,就是那些追求格调、看重性能的“老饕”。

然而,症结也恰恰在于此。

当品牌试图精准狙击特定用户群体的偏好时,极易忽略其他潜在用户的诉求。

就像这次的“赛道模式”,在一些“性能控”眼中或许是锦上添花,但在普罗大众看来,却成了画蛇添足。

还有一组数据颇为醒目:2025年2月,小米SU7在杭州的销量甚至超越了北上广深。

小米车主退车潮来袭,雷军面临最艰难时刻-有驾

这意味着什么?

一方面,小米SU7的市场潜力不可小觑;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它需要直面更为庞杂的用户群体,而不仅仅是那些痴迷于极致性能的“技术流”。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将原因归结为“营销滑铁卢”、“产品瑕疵”时,是否忽视了更为深层的原因?

或许,小米这次遭遇的困境,不仅仅是产品层面的问题,更是品牌定位与用户需求之间的一次错位。

单从这次退车风波来看,小米确实需要认真复盘,如何在追求“赛道基因”的同时,兼顾普罗大众的实际用车需求。

要知道,汽车并非朝生暮死的快消品,动辄数十万的投入,没人愿意买个让自己平添烦恼的“累赘”。

因此,雷军此番面临的,或许真的是一个“水逆期”。

他需要重新审视小米汽车的品牌坐标,找到一个既能满足“发烧友”的胃口,又能吸引更广泛受众的平衡点。

这绝非易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