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众汽车,咱们国内的老百姓心里头,那印象可是相当牢固的。
一提起它,就是“皮实”、“耐用”、“高级感”,从最早满大街跑的桑塔纳、捷达,到后来成为中产家庭标配的帕萨特、迈腾,大众这个牌子,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几十年来都是汽车市场上的“优等生”。
可就是这么一个大家眼里的巨头,世界排名第二的汽车大厂,最近的日子却过得相当不舒坦,甚至可以说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麻烦。
有消息说,它半年就亏了上百个亿,还动了要关闭德国老家的工厂的心思,这可是快九十年历史里的头一回。
这到底是怎么了?
那个曾经放出话来说要超过特斯拉的大众,怎么突然就好像卖不动车了呢?
咱们先来看看这笔账,说它卖不动,其实有点冤枉。
从销量上看,大众依然是巨无霸。
就拿今年上半年来说,它在全球总共卖出去了440多万辆车,这个数字稳稳地坐在全球第二的位置,比第三名多出了一大截。
按理说,车卖得这么多,公司应该是赚得盆满钵满才对。
但奇怪的事情就出在这里,销量是上去了,可是揣进兜里的钱却变少了。
财报显示,大众今年头两个季度的营业利润,跟去年同期一比,竟然下滑了整整三分之一。
这就好比你开个饭馆,天天忙得脚不沾地,客人络绎不绝,结果到年底一算账,发现利润还不如去年清闲的时候多,你说这心里能不发毛吗?
钱都去哪儿了呢?
很大一部分是被各种成本和关税给“吃”掉了。
特别是在美国市场,销量下滑得厉害,直接少了16%。
而在它的老家德国,情况更不乐观。
德国的工厂造车成本太高,竞争压力又大,逼得大众的管理层做出了一个让全德国都震惊的决定:准备关掉本土的工厂,还要裁员。
要知道,大众在德国那可是“国企”一样的存在,是无数家庭的饭碗。
他们之前跟工会签了协议,白纸黑字写着2029年之前不能在德国裁员。
可现在离到期还有五年,大众就急着想撕毁协议,可见是真的扛不住了。
虽然最后经过多方拉扯,工厂暂时没关,人也暂时没裁,但代价是超过十万名员工,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别指望能涨工资,也别想有奖金了。
这等于是让员工们勒紧裤腰带,陪着公司一起过苦日子,这背后的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如果说这些还只是外部环境和内部成本的问题,那大众在新能源转型这条路上的坎坷,才真正是动摇了它的根基。
时间往前倒推几年,那时候的大众意气风发,当时的首席执行官对着全世界立下军令状,说要在三年之内,把特斯拉从全球电动车第一的宝座上拉下来。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大众是下了血本的,一口气砸进去1800亿美元,声势浩大地推进电动化。
他们专门推出了一款车,叫ID.4,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跟当时卖得最火的特斯拉Model Y掰手腕。
刚开始,这ID.4在美国市场确实也掀起了一点水花。
2023年一年卖了三万八千辆。
虽然这个数字跟同年Model Y在美国卖了将近四十万辆相比,还差得很远,但好歹算是打进了对手的核心地盘,开了个不错的头。
可谁也没想到,这股热乎劲儿没持续多久。
到了第二年,ID.4的销量就开始断崖式下跌。
尤其到了今年,情况更是惨不忍睹,第二季度三个月加起来,总共就卖了不到两千辆,同比暴跌了百分之六十五。
这哪还有一点挑战者的样子,简直快要被市场遗忘了。
问题出在哪儿呢?
说白了,就是大众的电动车太依赖政府补贴了。
之前美国政府给买电动车的车主提供7500美元的税收优惠,ID.4正好能享受到,所以价格上还有点吸引力。
可后来这个补贴政策一停,ID.4的价格优势立马就没了,消费者也就不买账了。
你看人家特斯拉,就算没补贴,照样有大把人排队买。
这就说明,大众在电动车领域的品牌号召力和产品吸引力,还远远不够。
那1800亿美元的巨额投资,目前看来,效果并不理想,当年那个“超越特斯拉”的豪言壮语,如今听起来,更像是一个尴尬的笑话。
而真正让大众感到锥心之痛的,还是在中国这个它曾经最依赖、也最成功的市场。
想当年,“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广告词深深刻在了一代中国人的记忆里。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大众汽车就进入了中国,桑塔纳和捷达这两款车,几乎定义了中国最早的私家车市场。
尤其是桑塔纳,连续二十多年都是中国的销量冠军,是当之无愧的“国民神车”。
可以说,大众能有今天的全球地位,中国市场至少贡献了一半的功劳。
然而,时代变了。
当比亚迪、蔚来、理想这些中国本土的新能源品牌带着更炫酷的智能大屏、更聪明的自动驾驶和更贴心的服务杀入市场时,大众这位“老大哥”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现在中国的马路上,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渗透率已经连续好几个月超过了50%,这意味着每卖出两辆新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众的燃油车优势正在被快速削弱。
一个最让人唏嘘的数字是,在2023年11月,那款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桑塔ナ,当月的全国零售量是多少呢?
答案是:1辆。
这个数字,就像一个时代的句号,宣告了那个属于燃油车的黄金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
面对中国市场的巨变,大众当然也急了。
他们开始拼命地调整策略,在中国增加投资,和本土的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智能系统,缩短新车型的研发周期,看得出来,它在很努力地想要跟上中国的节奏。
但是,市场竞争是残酷的,中国的新能源品牌们奔跑的速度太快了,留给这些传统燃油车巨头转型的时间窗口,正在变得越来越窄。
曾经创造了无数“国民神车”传奇的大众,能否在这场新能源的浪潮中,再次抓住机会,续写辉煌,现在看来,确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