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年哈弗车主的灵魂拷问:谁还在花十万块买本田飞度?

讲真,给我一百次机会,我也不会买本田飞度。

这玩意儿,根本就不是一个车,它是一种行为艺术,是一种对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的汽车工业发起的朋克冲锋,充满了后现代的解构主义精神。

上个月,飞度卖了23辆。

你没看错,我也没打错,不是2.3万,是23辆。

这个数字,已经脱离了商业分析的范畴,进入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研究的领域。这23位车主,我觉得都应该被请到博物馆里,作为“化石级品牌信仰”的活体标本进行展览。他们不是在买车,他们是在进行一场盛大的、悲壮的、并且只有自己能感动的献祭。

这事儿的荒诞感在哪?在于飞度这辆车,像一个从清朝穿越过来的武林高手,一身硬气功,拳脚确实扎实,但环顾四周,发现大家都在玩高达了。他站在原地,摆开马步,大喝一声“看我金钟罩铁布衫”,然后被一个开着比亚迪海鸥的外卖小哥随手一发激光炮轰成了渣。

一个中年哈弗车主的灵魂拷问:谁还在花十万块买本田飞度?-有驾

他到死都没想明白,时代变了,江湖规矩也变了。

过去大家比的是谁的内力更深厚,谁的马步更稳。现在,大家比的是谁的充电桩更多,谁的冰箱彩电更齐全,谁能用更低的价格,把你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再摩擦。

我作为一个开过国产土炮SUV的中年人,我的世界观非常朴实。我先后两台车都是长城的,从哈弗H1到H6插混,就是一个铁疙瘩换另一个铁疙瘩。为什么?因为我这种人,对车的需求非常原始。

第一,要大。不是说我喜欢SUV,而是我潜意识里觉得,物理世界的规则很简单,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在不可避免的碰撞中,我就多一分生还的可能。这是一种非常不科学,但又非常安心的玄学。轿车?在我眼里,都是给SUV当缓冲垫的。

第二,门要厚。同事的合资车,关门声是“pia”,我的哈弗,关门声是“duang”。你懂吗?那个“duang”的一声,就像保险柜落锁,给我的安全感,比什么五星碰撞测试报告都来得直接。这是一种来自工业时代的、粗糙的、直男的浪漫。

一个中年哈弗车主的灵魂拷问:谁还在花十万块买本田飞度?-有驾

我对日系车的恐惧,就源于这种朴素的价值观。网上那些事故图,什么吸能结构,什么保护行人,在我这种人的脑子里,会被自动翻译成:“坏了菜了,这玩意儿不经撞啊”。发生事故时,你吸能保护了别人,谁来保护我?最好的保护,就是大家一起硬碰硬,看谁的骨头更硬。长城魏牌那个从高架桥上滚下去,A柱都没弯的都市传说,对我这种人来说,就是圣经,就是福音。

所以,你看,我这种人,是飞度的天然绝缘体。

一个中年哈弗车主的灵魂拷问:谁还在花十万块买本田飞度?-有驾

但更核心的问题是,今天的汽车市场,已经不是比武了,是修仙。

所有人都在渡劫,都在嗑药,都在用各种禁术来提升修为,试图卷死对方然后飞升。价格战已经不是商业竞争了,这是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黑暗森林打击。你看小米SU7,人家不是来抢蛋糕的,是直接把桌子掀了,然后掏出自己的压缩饼干说,以后大家都吃这个。你看蔚来的乐道,那更是重量级,直接把餐厅给爆破了,说以后吃饭都来我这,免费。

一个中年哈弗车主的灵魂拷问:谁还在花十万块买本田飞度?-有驾
一个中年哈弗车主的灵魂拷问:谁还在花十万块买本田飞度?-有驾

这种掀桌子式的打法,是所有老牌合资车企的噩梦。他们习惯了优雅地切蛋糕,讲究刀法,讲究传承,讲究品牌溢价。

然后一群不讲武德的“野蛮人”冲进来说,我们不比刀法了,我们比谁的嗓门大,谁的价格低,谁送的东西多。

这就叫降维打击。

在这种背景下,你再看飞度,裸车价八九万,落地奔着十万去。我是真的不太理解,本田的市场部是不是还在用算盘办公?这个价格,我闭着眼睛买朗逸、轩逸,空间比你大,级别比你高,保有量都是百万级的,维修保养跟换个灯泡一样简单。人家还是个正经三厢轿车,开回家丈母娘都挑不出毛病。

你一个A0级小车,凭什么?

就凭你那个“地球梦”的心脏?讲真,现在谁还关心发动机是什么“梦”?大家的梦想都很统一,就是电费比油费便宜。一公里五分钱的快乐,开过就回不去了。比亚迪海鸥、吉利星愿,这些小电车,就像一群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生。它们把“代步”这件事的成本,打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地步。能遮风挡雨,能合法上路,用车成本和电瓶车一个级别。

就问你怕不怕?

飞度面对这种对手,就像那个清朝武林高手,还在纠结对方的招式不合规矩,结果对方直接不跟你拼招式了,直接用钱和电,把你淹死。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因为飞度自己可能根本没想过要跟谁打。

它就像一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艺术家,固执地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现实的嘲讽。

“我知道你们都有大彩电。”

“我知道你们都有自动驾驶。”

“我知道你们都比我便宜。”

“但是,我可是本田啊。”

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那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品牌钢印,是一种近乎宗教的虔诚。买飞度的人,根本不在乎什么性价比,他们要的就是那个感觉,那个“一日本田,终身本田”的魔咒。他们买的不是一辆车,是一个勋章,一个身份认同,一个在新能源浪潮中坚守阵地的精神图腾。

所以,那23辆的销量,不是商业上的失败,而是玄学上的胜利。

它证明了,在这个极度内卷、毫无体面可言的市场上,依然有23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愿意为自己的信仰买单。

这事儿,三体人看了都得一个趔趄,说一句“你们地球人,真会玩儿”。

哪怕再给我一百次机会,我都不会选择本田飞度。但我必须承认,我有点佩服那23个人。

真的,这种坚持,很典中典。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