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埃安推出的这款i60,真是火了一把。正式开启预售,价格咱们都能接受,增程版12.68万,纯电版11.98万。说实话,这个价位区间,能有这么丰富的技术堆叠,绝对算得上挺扎心的了。你知道吗,这还是广汽第一次出15万以内的增程车型,跟高端豪车说拜拜,小厂都敢拼了。
我琢磨了一下,这次用的这套技术组合挺实打实,毕竟研发自家技术不是闹着玩的。比如说,增程系统用了广汽星源的增程技术,省的司机朋友们担心油耗爆表,亏电的时候5.5L/100km还算能接受,毕竟是增程车不是传统燃油车,好歹带点绿色。而且续航有210公里纯电续航,这个数字让我想起之前试驾别的增程车,长途跑起来,真不是一锤子买卖,一轮续航就跑完了。
你有没有注意到,这次的弹匣电池2.0?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原来这款电池累计行驶过500亿公里,没有自燃事故,安全性我觉得挺能放心的(这段先按下不表,后面再细讲)。提前一年达标新国标,我猜也是经过真金白银验证的。用户最关心这事,想想车用的电池,从研发到生产,没有几百亿的试验里程,谁敢说安全?不过说起这个弹匣电池,有点像军事里的弹匣一样,装载的容量一看就是为续航备料充足。
说到辅助驾驶,GSD智驾系统我也是关注了很久。高速场景,比如上下匝道、变道超车,基本都能搞定。标配300+的泊车场景支持,2公里的超长代客泊车也让人心动。这东西在城市里用,真是贴心到家。不过也有人会问了:这样的系统,真靠谱?我看了几家车的实测视频,倒不是夸大其词,就是实际操作时,还得注意旁边的行人或突发状况。
对比市场上的对手车,咱们说同价位(比如某些B级SUV)能做到续航不差,辅助还多少带点智能,价格都在13万以上。i60的核心优势,算是用实力打的一场硬仗:自主研发的技术,合理定价,实用性强。可惜的是,整体市场还在挣扎于够用和过度追求颜值,消费者对新能源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
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新能源车像是个试验田?每次新技术出来,汽车圈一阵骚动,可最后真用起来,还是得看实操。比如说,这个弹匣电池,安全性高归高,成本不知道会不会突飞猛进。我随便猜测,电池成本应该在每千瓦时200美元左右,粗算下来,咱们这车用的这款大概估算,百公里油耗成本在2块钱出头(心算,小心别打错了)。比起老式的燃油车,省点油钱,也能算是一大亮点。
车的调校其实也还可以。试过同行极少数配置,这次的悬架调得稍微偏硬点,但在高速上不颠簸,城市路面舒适。真要说缺点,可能是中控屏的反应速度还可以再快,毕竟硬件不是最顶级(这点还得自我更正:其实还算顺滑,但对比一些高端品牌,的确还差点火候)。不过整体上,车身品质,跟价格挂钩,算是物超所值。
哦,说到车市这件事,最让我好奇的还是用户反应。毕竟,预售不是销量,市场会不会秒光,我觉得还得看后续交付情况。希望不要出现供应链断裂的笑话,就像去年那样,有的车型一车难求,价格一下子飞涨,用户都在盼着货到。其实车厂的供应链就像一块饼,只要面包师想要,新面包总能出。
这让我陷入一个小疑问:消费者是不是也在变?他们变得更注重用车体验,还是只关心续航和配置?我觉得,除了能跑多远,还能现场体验用车的细节,像是座椅的包裹性、方向的反馈、门的密封性——这些小事,反倒决定了愿意掏钱还是不掏。
话说回来,我也搞不太清楚,未来这类增程车型会不会大面积普及。会不会有一天,纯电彻底退出主舞台?还是说,一定要和燃油车对抗,才能刺激创新?这事不好说,但我猜,未来的汽车市场,可能还会出现半自动甚至全自动那样的状态,谁敢打包票?断言终究是杠杆。
开放个问题——你觉得,像这款i60,除了续航和价格外,还能怎么玩出新花样?我自己脑洞大开,觉得如果能引入一些智能生活场景,比如车里可以远程看门、物流的应用,或许能吸引到更年轻的用户。反正了,车这东西,未来谁也猜不透,但能用点心思,或许还能在市场上多赢一把。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