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问界M7这波改款阵痛挺典型的。蛰伏了整整8个月,10月份交付了1.6万多台,听销售说11月有望突破2万,12月甚至可能冲到3万台。这个节奏,看着挺鼓舞人的,可实际感受中,消费者那种买车观望期真挺长。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去年类似的改款周期差不多是7-9个月,这种时间跨度放在智能汽车领域,其实相当于一代技术的半生命周期了。记得当时跟一线研发工程师聊过,改款其实就像手机换代,得卷出点新内容才能刺激市场,但鸿蒙智行的平台太快,改款推新节奏快到没法按传统车企项目周期走。
鸿蒙智行的最大缺点是系统不稳定。我朋友刚试驾问界M7,说开了一周频繁更新,界面改来改去,偶尔还有故障提示。这样一来新老款用户心态就一分为二。有意思的是,一旦新款消息出来,老款库存几乎没人买,望而却步。
你说到底该不该趁改款期买?朋友销售很无奈地说:我们是最不主动的销售,客户主动来才聊,反正老用户等M9,准没错。这里我觉得挺有意思,问界跟传统品牌一个半死不活库存在手的销售策略完全不一样。你想,别家可能改外观加点功能,最惨不过改个中控屏,功能变动不大;问界这改款,一改就改大量新东西,底层软件、硬件架构都可能变,这很烧资源也烧人心。
你说这算不算他们蓄客策略?我以前认为改款阵痛是坏事,现在感觉可能是有人故意忍痛割爱,先让市场冷却下来,再放新产品杀回来。毕竟,汽车不像手机,一台车研发、供应链还得走那么长流程,按理不该那么快攒老用户。(这段先按下不表)
供应链方面,改款的复杂度远超想象。举个我最近听修理工唠嗑时得到的细节——一辆M7改款车,光是换一颗新型传感器,供应商就要重跑认证测试,零件来回对接改设计,像换手机摄像头模组差不多的成本和风险。量小还不说,关键产线还得为新旧部件同时服务,如此折腾,厂家的供应链压力可想而知。
反正我感觉问界和鸿蒙智行的关系像是爱恨交织。 就像朋友说的:鸿蒙智行这车,最大漏洞不稳定,不想买?不用急,大不了等下次改款,改到你心动下单为止。这节奏像极了在逗你玩,改得越快,买家越迷糊,究竟是市场策略还是技术不成熟,我也说不清。
问界M7和同价位的国产新能源SUV比起来,实操体验差别挺明显。我对比几位车主反馈,很多口碑是车机系统没对上,实际用起来卡顿,能量回收扯皮,自动驾驶辅助也打折扣。这就蹩脚。反观理想、小鹏同级产品,用户体验倒是平稳得多,虽谈不上完美,但改款间隔也更合理。想知道你怎么看?是选敢改的创新派,还是保守稳健的老品牌?
我得承认,刚开篇我说问界M7表现挺不错,这话有点大。后面再想一想,它确实市场表现回暖,但背后是大量用户忍着用,期待新款更完善系统,这心态有点复杂。涉及改款快慢和产品稳定性的权衡,很难说哪边好。
至于销售服务,我听一个4S店销售说:你下完大订,补贴政策啥的那个服务简直差到吐血,厂家一点不管4S,客户投诉我们跟着遭殃。这种麻烦弄得人心态都没法好。连带用户体验也被拖累。整个售后政策和渠道体系,看来是另一座大山。
我心里有个疑问,问界M9明年肯定又要改款,这节奏还要跑多久?难道他们的每年一改就不能慢下来?感觉这样用户流失风险蛮大啊。看来问界这种快刀斩乱麻的玩法,既是苦逼,也是机会。
我刚好认识个问界老车主,他吐槽夜晚车载灯光柔和度不够,开长途眼睛很累。我查了一下官方资料,改款确实有提灯光升级计划,但这细节常被忽略。买车最怕这些不起眼的小瑕疵累积成大问题。你有没有过类似感觉?
顺便算了算,他说的M7百公里油耗大概是8.5升(样本少),如果按国内每升7元简单计算,一年跑2万公里,油费就得1.2万左右。相比纯电车,成本优势不明显。不过这背后的使用便利性又是另一回事了。
我还是挺好奇,这种节奏奔跑的蔚来问界系汽车,到底能支撑多久?频繁改款和稳定性的矛盾,是眼下智能汽车烦恼集大成吗?还是一种成长代价?
回头想想,改款期的用户积累和平台边界到底在哪儿?你觉得鸿蒙智行是不是能持续螺旋式上升,还是会走进一个陷阱?有点话题没聊,我先放那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