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每次聊自动启停,我都感觉像是在参加一场大型的行为艺术。
这玩意儿就杵在那,一半人说它是人类之光,省油救星,环保先锋;另一半人说它是工业垃圾,脱裤子放屁,反人类设计。两边吵得天昏地暗,就差线下约架了。而车企呢,就揣着手手,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切,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想给你把这功能的按键抠掉。
为啥?因为自动启停这个功能,从娘胎里出来,它的第一服务对象就不是你,也不是你的钱包,更不是北极熊,而是车企自己。
你以为的工作原理是:踩刹车,停了,省油了,真棒。抬刹车,走了,点火了,好耶。
实际上的工作原理是:车企面临着越来越变态的环保法规,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积分”大考,跟修仙渡劫一样,过不了就得掏钱买积分,或者直接成盒。工程师们愁得头发都快薅秃了,怎么办?怎么在考试的时候,让油耗和排放数据再低那么一点点?诶,他们开窍了,悟了。
考试不是在路上跑几十公里对吧?考试是在一个固定的工况下进行的。这里面,恰好就有“怠速”这个环节。如果在怠速的时候,我直接把发动机干熄火了,那油耗是不是零?排放是不是零?考试成绩是不是“蹭”一下就上去了?
666。
所以自动启停,本质上是一个“考试作弊器”,一个专门为了通过那个“环保紧箍咒”而诞生的应试产物。它就像一个学渣,平时啥也不会,但把选择题三长一短选最短,三短一长选最长的口诀背得滚瓜烂熟。老师一看卷面分,嘿,这孩子能上重点。至于这孩子到了社会上会不会九九乘法表,那不重要。
但能过,就是能过。车企拿着这份漂亮的成绩单,拿到了补贴,规避了罚款,然后把车卖给你。至于你用起来爽不爽,那属于“售后问题”。
然后,噩梦就开始了。
第一层噩梦,是你的钱包在哭。销售会告诉你,我们这个带启停的,用的都是AGM或者EFB专用电瓶,启动马达也是加强的,突出一个皮实耐用。讲得特别好听,但翻译过来就是:我们这个耗材,特别贵。一块普通电瓶三四百,这玩意儿一千起步,上不封顶。本来一块电瓶能陪你走过五年风雨,现在两年就得跟你说拜拜。省下的那点油钱,够不够给电瓶和启动马达上坟,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玄学问题。这玩意儿就像一个压缩毛巾,看着小,泡了水老大,用一次就废了。
第二层噩梦,是你的身体在抗议。尤其是在咱们国家这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交通状况下。堵车的时候,你就是在一场盛大的“帕金森”派对里。往前挪一米,车“duang”一下熄火了;再过三秒,前车动了,你一抬刹车,车“burrr”一下又启动了。这一套连招下来,你感觉自己开的不是车,是拖拉机,还是带摇把的那种。你旁边的姑娘还以为你有什么特殊的癖好,喜欢玩节奏抖动。你心态不崩吗?我就问你心态崩不崩?
我作为一个中年人,最怕的就是这种无意义的折磨。我有时候怀疑,我那台老车的油耗,一半是堵车堵出来的,一半是开空调开出来的。
这就引出了第三层,也是最致命的噩梦:夏天。
在夏天,自动启停功能就是三体人派来毁灭人类驾驶体验的“水滴”。发动机一停,空调压缩机当场就撂挑子不干了。然后你就能清晰地感受到,空调出风口的风,从凉爽,到微凉,到不凉,最后直接变成一股热浪,糊你一脸。车外的太阳像个后妈,车内的你像在蒸桑拿。短短几十秒的红灯,你已经完成了人生的大彻大悟。你开始思考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花几十万买个移动汗蒸房。
很多老司机上车第一件事,比系安全带还熟练的,就是“啪”一下,关掉自动启停。那一瞬间的通透感,那种把命运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踏实感,那种“老子终于能好好吹空调了”的解放感,这他妈才叫生活!
写到这,我得承认,把车企比作修仙渡劫的修士,这个比喻多少有点疯癫。但现实就是这么魔幻。一个为了应付考试而生的功能,一个用户体验烂到大部分人上车就关的功能,却成了新车的标配。这本身就是一场盛大的黑色幽默。
车企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要做给你看,你看,我很环保的。至于你怎么用,那是你的事。
这就像有些APP,首页给你整得花里胡哨,各种跳转,各种广告,你真正要用的那个功能,藏在犄角旮旯里,比沙漠里找水还难。它服务的不是用户,是它自己的KPI。
所以,自动启停到底有没有用?
有用,对车企的财报和法规部门,它就是“任意门”。
对用户呢?我觉得它最大的作用,是提供了一个情绪发泄的出口,以及一个上车后必须完成的、充满仪式感的“关机”动作。它在用一种非常粗暴的方式提醒你:朋友,别信那些广告,别信那些参数,相信你自己的屁股和体感。
真正的“自动启停”,不是发动机的启停,而是你的大脑在“他们说这玩意儿能省油”的幻想和“但这玩意儿真他妈折磨人”的现实之间,来回地自动启停。最后,现实永远会战胜幻想,你伸手关掉它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启动”了你的驾驶生活。
就问你怕不怕?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