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上海车展前夜,一场致命车祸与一纸政策文件掀起车圈巨震。小米SU7撞出97亿流量悲剧,工信部重拳直击智驾乱象。当技术狂奔撞上生命红线,“智能辅助”究竟谁在裸泳?
当“自动驾驶”成为催命符
“方向盘自动归位那一刻,我以为自己开的是科幻片里的车。”车主李先生的感慨,戳中无数人的智驾幻想。4月安徽高速,小米SU7的碰撞事故导致3人丧生,行车记录仪显示:车辆在限速80km/h路段以113km/h触发智驾限速预警,但系统未能有效介入刹车。
讽刺的是,这辆一个月前刚以“C-NCAP五星安全”刷屏的新车,却在致命时刻暴露L2级辅助驾驶的硬伤——对突发路况识别延迟、驾驶员依赖预警缺失。中汽研数据显示,中国搭载L2级辅助驾驶的乘用车占比已达42%,但25%的系统存在“过度承诺”宣传,部分车企甚至通过文字游戏混淆功能边界。
工信部亮剑:从此告别“无人驾驶”PPT
4月16日,工信部一纸新规掀起行业海啸,针对车企的“三不准”直击痛点:
1️⃣ 宣传禁区:禁用“自动驾驶”“智驾”等误导性词汇,营销话术集体“去科幻化”;
2️⃣ 技术红线:强制“驾驶员状态监测”(人脸识别+方向盘握力传感),告别闭眼开车;
3️⃣ 责任锁死:OTA升级需向市监局备案,功能缺陷导致事故车企不得甩锅。
新政落地后,上海车展现场“求生欲”爆棚:
华为连夜替换展板上的“无限接近L4”为“守护式辅助驾驶”;
某新势力员工透露:“发布会前PPT狂删78页‘自动驾驶’,文案组哭晕在茶水间”;
奔驰展台趁机揶揄:“欧洲法规早把‘辅助驾驶’刻进DNA,某些友商该补课了”。
智驾祛魅:吹出来的泡沫还能撑多久?
乱象背后藏着行业的“速度与癫狂”:
“用命测试”的商业逻辑:某车企被曝用车主当小白鼠,新功能上线半年竟无真实路测数据;
PPT融资套路:投资人透露,“全场景覆盖”“媲美L4”已成融资PPT标配话术;
险企反杀:平安车险新规明确——使用“辅助驾驶”出事故,保费上浮30%且拒赔高额损失。
汽车博主@老司机侃车直言:“以前车企吹牛的尽头是自动驾驶,现在尽头是看守所。”
车主避坑指南:如何看破智驾玄学?
面对整顿风暴,消费者如何守住钱袋子?三招拆穿套路:
试驾狠活:
故意脱手方向盘(危险动作请勿模仿),5秒内不报警的车直接拉黑;
长隧道内测试AEB,80%车企的夜间鬼探头识别会“装死”。
合同玄机:
警惕“与法规冲突时以最新政策为准”的甩锅条款;
OTA升级承诺需明确是否收费,某品牌被曝锁电后收费解锁功能。
二手捡漏:
2024年前“智驾天花板”车型迎来骨折价,但需查清事故维权记录;
优先选装“电容感应方向盘”的车款,摸鱼姿势不被系统抓包。
生死拷问:智驾的未来是星辰还是悬崖?
新规看似给狂飙的行业猛踩刹车,实则为理性发展铺路。业内预测:
✅ 短期阵痛:2025年智能座舱研发费用或被砍30%,转投安全验证;
✅ 格局洗牌:传统车企或凭借严谨品控逆袭,华为/大疆借道车规级供应商上位;
✅ 终极真相:L3牌照落地后,敢用创始人姓名承诺安全的车企或将收割市场。
正如某车企工程师感叹:“智能驾驶的终点不是解放双手,而是让每一次刹车都有敬畏。”
互动话题:新政之下,你还敢完全相信车辆的“自动驾驶”功能吗?留言区聊聊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