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一个数据让我有点震惊——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大约16%。别小看这个数字,去年才个位数的水平,今年直接翻了一倍左右。其实我首个反应就是:趋势明显,传统燃油车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车行里,有个销售老李跟我抱怨:现在都说新能源普及,实际到门店一看,买新能源的客户多得很,但很多还只是心动,真付账的少。我听完偷偷笑:人都怕麻烦,充电时间、续航焦虑、基础设施建设还不成熟,这些问题怎么破?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微妙的心结。
比方说,我最近试驾了两款同级别的SUV:一款是热度很高的某品牌插混,另一款是刚上市的气场十足的柴油车。价格差不多,功率也OK。但实际开起来,插混的优势在于它的静谧和油耗。估算:百公里油耗6-8L(体感/样本少),比柴油车的9-11L省不少,充电麻烦点,特别是在偏远地区。
我还记得有次在修理厂打听,师傅说:这车的电池组挺重的,拆装都费劲。维修成本高得让人心疼。心里想:供应链的难题其实挺残忍的,电池的材料供应、厚度要求都像厨房里炖汤:材料要新鲜,火候要掌握好。可惜的是,整个产业链还在磨合阶段,平衡点不好找。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其实大家对氢燃料电池的关注,还是挺矛盾的。一方面,它的续航绝对优势,估算能跑700-800公里(不确定),加氢几分钟,像倒水一样方便;另一方面,加氢站少、布局远远不够,随便去个乡村,几乎找不到站点。就像我朋友说:去年出去玩,看到一座站,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这也是一种盲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个细节:去年我在展会上拍的那张氢车模型照片,车标上写的未来出行车。你说,为什么宝马敢押注氢?里边有技术实力支持,像是找了个隐形资本在背后。好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还在想,很多人对新能源最大的疑问,就是:今天的技术能不能保证用得长久?我猜:像电池快充、氢能基础设施,这些都算刚刚起步的阶段。技术进步快,但真的普及起来还得至少十年后。
难免心里免疫不足,总觉得:你未必真能享受到绿色出行的好处。其实不少新能源车,百公里成本在3-4元(粗算,大概15元一升油的对应的电费),远远比过去便宜了。然后再想:如果能把充电便利性跟抽水一样简单,是不是说明未来就是这么简单?
我经常会想:除了技术,还有谁在制约这事?供应链、政策、用户惯。比如说,谁会愿意每天带个充电宝一样给车充电?又或者,车厂研发出来新技术,能不能逐步从深度多修,变成轻量化维保?这其实就像手机换电池一样,也要方便。
有人会问:你觉得氢燃料车未来会像电车一样普及吗?说实话,我没细想过这个问题。会不会是个乌托邦式的梦想?还是它的优点能坚持到,真正突破瓶颈?这我也只能猜个大概——氢能源很可能会在某些领域,比如长途货运、公共交通中站稳脚跟。
记得有个人跟我抱怨过:你这搞汽车行业的,怎么看新能源的?难不成都要我换行业?我倒觉得,这事不在换不换,而在看懂。或者说,别被面前的泡沫迷了眼,真正的变革,是从点滴细节看出来的。
哦,对了,现在很多车企都在布局下一代电池。我会不会信我自己的直觉:未来的电池其实可能不再是石墨那一套,而更像是厨房用的微波炉,小巧、省电、快充,还能自己维修?这不一定是技术先进——也许,更是成本控制的结果。
说到这,我的思考转到:是不是每次科技跑得快,我们都太激动了,而忽略了居家实用?就是那一台车,开到退休还能用,才算真正厉害。像我妈,可能永远不关心动力系统有多复杂,只关心:开起来是不是顺手?刹车是不是灵敏?这就是用户的底线。
你说,比如一台新能源车,日常可能一周只充一次电,花费非常低,但出行的可控性变差了,尤其是偏远地区。那是不是,无论怎么变化,最后还得依赖人的惯?汽车,只是个工具,还带不带环保标签,其实不是关键。
说到这里,我又想:其实市场上太多新玩法了。比如换电站。说不定,哪天你走路带着换电箱,买个快换包,随时换电池,就跟换衣服一样快。这样一想,不就减少了加氢或充电的等待时间,解决痛点了吗?(这段纯猜测,不一定靠谱)
我还是觉得,基础设施才是真大魔咒。没有站点,什么新技术都变得虚无。就像你说的,你买了特斯拉,充电桩都少得少,怎么潜心享受电动快感?这其实也是我心里的疑问:未来的出行布局,是不是会发展到点对点+随走随充的新模式?
临场一闪而过的想法:如果全世界都采用氢能,会不会引发能源?毕竟,氢的来源,还是得电解水,能源成本很高。或者……我没细想过的猜测是:或许未来氢能会受某种材料稀缺限制,像稀土一样,少数几个国家掌控着大部分的供应。
说到这,我的心情其实蛮复杂的。有点盼望但又怕太难实现。像我身边的朋友说:你是不是太爱幻想了?我只是喜欢琢磨那些未来的小细节。你说,一辆车,除了速度还有什么?除了续航还有什么?那个可以触摸的小细节,可能才真的是决定未来的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