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夏先生最近懊悔不已。一次通过熟人介绍的购车经历,让他不仅损失了钱财,连车内的个人物品都未能幸免。今年5月,夏先生经朋友推荐,联系上浙江义乌某车行的负责人韩姐,本想以“以租代购”的方式入手一辆二手奔驰,却没想到一步步陷入纠纷。
由于夏先生妻子的征信问题,他最终以小舅子的名义签下了一份汽车租赁合同。合同约定,车辆租满36个月后过户,夏先生先支付了7万元首付款,之后每月还款5040元。然而,从头到尾,夏先生只收到一张合同照片,纸质合同始终未见踪影。更蹊跷的是,合同上的出租方一栏是空白的,车辆型号也只模糊地写着“奔驰 e”,并未标注具体型号。
事情的转折出现在三个月后。8月份,夏先生将车开至4S店保养,工作人员一句“你这E200需要检查哪里?”让他顿时愣住。他这才发现,自己一直以为是高配E300L的这辆车,实际上是一台低配E200。市场价差令人咋舌:E300L二手价格在41万以上,而E200仅20万左右。
感觉被骗的夏先生立即联系车行要求退车,但对方一再推诿。多次沟通无果后,9月份他暂停支付当月租金。不料9月13日,他正准备主动驾车去车行协商时,车辆在半路被车行派人直接拖走。夏先生未能及时取出车内的黄金首饰、工地工具等物品,损失进一步扩大。
面对质疑,车行老板韩姐坚称:“交车时对方验过车,明知是E200。”她强调,由于夏先生逾期未付租金,车行按合同规定有权收回车辆。至于合同细节问题,她表示夏先生应联系具体的签约公司——振邦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然而,记者随夏先生尝试联系该公司时,对方仅语音回复“租满可过户”,并未回应合同漏洞问题,随后挂断电话。
目前,夏先生仍未要回车辆及车内物品,已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业内人士提醒,“以租代购”模式在灵活之余,也需警惕合同不明、权责模糊等风险。消费者在签约前务必核实车辆信息、对方资质,并保留完整合同原件,避免“车财两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