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隐藏式门把手,终于要被整治了

在汽车设计方面,隐藏式门把手曾经成为引领潮流的风尚标,特别是步入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新时代,众多车企为打造独特外观,追求极致低风阻,竞相将隐藏式门把手纳入设计方案。这种门把手在车辆静谧停靠时,巧妙地隐匿于车身,或完全嵌入,或部分藏于其中;待车辆解锁瞬间,又优雅地自动弹出,凭借这份独特的仪式感与科技韵味,迅速收获大批拥趸,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广泛应用,几乎成为众多车型彰显科技魅力的标配 。

汽车的隐藏式门把手,终于要被整治了-有驾

然而,华丽外表之下,隐患却如影随形。5 月 8 日,工信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截止日期为 2025 年 6 月 7 日,一时间,汽车行业与广大消费者的目光纷纷聚焦于此。此次标准制修订计划的起草单位涵盖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吉利汽车研究院 (宁波) 有限公司、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内的重要力量,足见对这一问题的重视程度。

回顾过往,隐藏式门把手在市场大规模应用过程中,问题不断暴露,令人忧心。强度不足首当其冲,在一些交通事故里,车辆遭受撞击时,部分隐藏式门把手因材质或结构设计缺陷,无法承受强大冲击力,出现折断、变形等状况,致使车门无法正常开启,成为救援与逃生的 “拦路虎”。例如,在某起高速碰撞事故中,一辆采用隐藏式门把手的车辆严重受损,门把手在撞击下直接断裂,车内人员被困,救援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破拆车门,延误了最佳救援时机 。

控制逻辑的潜在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不少隐藏式门把手依托复杂的电子控制系统运作,一旦车辆电路遭遇故障,或是受到外界电磁干扰,把手就可能出现无法弹出、无法收回,甚至误操作等状况。比如,在倾盆大雨中,车主解锁车辆准备上车,门把手却因电子故障无法弹出,只能在雨中干着急;又或是行驶途中,门把手突然自动弹出,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

紧急时刻,识别操作困难的问题更是凸显。隐藏式门把手因设计隐蔽,且市场上缺乏统一、醒目的操作标识,车内乘客或是车外救援人员在争分夺秒的紧急关头,往往难以快速找到并正确操作门把手,增加了逃生与救援的难度。曾有报道,某车辆发生侧翻事故,车内人员意识清醒,却因找不到隐藏式门把手的应急开启方式,被困车内,导致无法顺利逃出。

更有甚者,断电失效堪称隐藏式门把手的 “致命伤”。在车辆碰撞、起火等极端事故中,电路系统极易受损断电,此时,依赖电力弹出的电动式外门把手和电动式车门内把手瞬间 “失灵”,车门如同被上了一道无形的锁,将车内人员困于险境。近年来,多起电动车起火事故中,就因隐藏式门把手断电无法打开,导致车内人员难以逃生,酿成悲剧 。此外,隐藏式门把手在日常使用中还存在夹手隐患,给用户带来不必要的伤痛。

国内过往与汽车门把手相关的标准,如 QC/T 988 - 2014《汽车车外门拉手》、QCT1211 - 2024《乘用车车门内开拉手总成》,主要聚焦于门把手的耐久、强度、耐高低温、耐振动、耐腐蚀等常规性能。但随着电动式、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广泛应用,在布置、标志、安全功能、结构强度等关键方面,始终缺乏对应的标准规范,此次工信部的举措,恰如一场 “及时雨”,填补了这一行业空白 。

对汽车行业而言,此次整治无疑是一次深刻警醒。过往部分车企过度追逐外观的独特性与科技感,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上用力过猛,却忽视了最关键的安全性能。未来,车企必须将安全置于首位,在设计创新过程中,增加机械备份或者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强化车门把手在事故场景中的安全逻辑。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生命安全负责,也将推动整个汽车行业迈向更加注重安全性能、技术成熟可靠的发展新阶段 。

#图文打卡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