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动市场大逆转 插混为何碾压油混?

#科学颜论进行时#

混动市场大逆转 插混为何碾压油混?

2024年7月。中国车市迎来历史性一刻:新能源乘用车单月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50%。达到51.1%。这意味着。每卖出两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但更惊人的是内部剧变——插电混动车型同比暴增80.7%。远超纯电14.3%的增速。成为拉动大盘的绝对主力。

曾经被讥为“过渡技术”的插混。正把昔日王者油混逼入角落。

01 数据说话,油混防线全面溃败

市场份额说明一切。2023年。纯电、插混、油混的结构占比约为68%、25%、8%。仅仅一年后。格局巨变。53% 归纯电。34% 属插混。增程占13%。插混份额飙升近十个百分点。油混已不再被单独统计。彻底沦为“其他”。

销量是最直接的证据。2024年1-4月。插混车型卖出111.5万辆。增速高达惊人的84.5%。这股增长势头已持续多月。7月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同比增长80.7%。远高于纯电动车2.6%的增速。

终端市场感受更明显。某比亚迪4S店的销售人员透露。很多进店消费者都是来看DM-i车型。原因很实际:“市区里可以用纯电,综合续航也能满足长途需求。”一位准备购车的黄女士直接表示。自己考虑插混车型。因为担心纯电动车跑长途会焦虑。

混动市场大逆转 插混为何碾压油混?-有驾

02 技术革新,插混迎来第二春

插混逆袭。根本在于技术迭代。

早期插混体验并不完美。纯电续航短、亏电油耗高、价格昂贵。被戏称为“背着充电宝的燃油车”。如今。情况完全不同。

电池成本下降让长续航成为可能。相较于纯电动汽车。插电混动所搭配的电池容量较小。受电池原材料价格影响相对较弱。车企可以放心使用大电池。主流车型纯电续航纷纷突破100公里。最高甚至可达200公里。足够覆盖日常通勤。

智能电控系统是核心竞争力。与日系混动依赖燃油技术路径不同。中国插混技术则更接近纯电驱动的逻辑。这使得车辆在纯电模式下可行驶更长距离。同时保留燃油补充的灵活性。其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时动态计算发动机、驱动电机、发电机的最优组合。实现全场域高效。

结果就是:插混车市区可完全不用油。高速亏电油耗甚至低于传统油混。某国产品牌的插混车一箱油可以跑2000多公里。而燃油车最多只能跑1000公里左右。油耗也是插混汽车的3倍到4倍。

混动市场大逆转 插混为何碾压油混?-有驾

03 政策加持,插混获得关键推力

政策无疑是重要推手。

插混车能享受购置税减免、绿牌(在限牌城市无比珍贵)、不限行等利好。以上海为例。一块燃油车蓝牌拍卖价约9万元。而插混绿牌免费。相当于购车立省9万。这对消费者是巨大的吸引力。

反观油混车型。被归类为传统燃油车。所有优惠政策与其无关。在价格上瞬间失去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政策对充电设施的支持。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目前按照1个公用充电桩等于3个私人充电桩测算。中国2024年增量市场的纯电动车车桩比已接近1∶1。这解决了插混车主的充电焦虑。让“用电”成为日常。

04 全球视野,中国插混独领风骚

中国插混的崛起。是一场独特的东方现象。

混动市场大逆转 插混为何碾压油混?-有驾

在欧洲市场。中国品牌汽车注册量同比增长78%。达到创纪录的15万辆。值得注意的是。纯电动汽车占比有所下降。而插混车型销量同比激增368%。

柏林比亚迪门店的销售经理点明原因:德国消费者面对欧洲多国取消针对纯电车的补贴、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以及高昂电价感到焦虑。而插混车型完美解决了续航与充电难题。

中国插混技术已在全球形成差异化优势。与日系基于燃油车的混动系统不同。欧洲汽车市场混动汽车的渗透率仅不到10%。还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这让中国插混车在海外市场形成“降维打击”。

05 未来之路,插混终局走向何方

插混的繁荣能持续多久?

业内专家判断。未来10年内,插混汽车市场将有很大的增量空间。随着电池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快充技术普及与安全性增强。消费者不再有里程焦虑。插混的市场份额届时可能会逐渐萎缩。

混动市场大逆转 插混为何碾压油混?-有驾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预测:5-10年内。插电混动和增程电动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中的占比会有所提升。从中长期看。电池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空间很大。电池购置和使用的综合成本还会持续下降。纯电动的优势会越来越明显。2030年后,插混和增程电动占比会逐步降低。

插混的胜利。是实用主义对路径依赖的胜利。

它没有纯电的激进。也没有油混的保守。而是在当下时代节点。给出了一个足够好的解决方案——比纯电少些焦虑。比油混多份经济。

技术路线之争从未停止。但市场永远用脚投票。

今天可能是插混。明天或许是固态纯电。后来者还可能颠覆一切。

唯一确定的是:能给用户最好体验的产品。永远不会被淘汰。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