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260亿后,吉利踩下“急刹车”

极氪ZEEKR 001正式开启首批用户交付

资本市场近期最受关注的汽车行业事件,当属吉利控股集团旗下高端新能源品牌极氪的私有化退市计划。根据港交所公告,吉利将以每股2.57美元的价格收购市场流通股,预计交易完成后将实现极氪品牌从纽交所退市,成为集团全资子公司。这个曾以"国产高端电动新势力"身份高调出海的企业,从美股上市到宣布退市仅用12个月,其资本运作速度令业界侧目。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四个月国内30万元以上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同比增长42%,但极氪同期销量同比下滑15.6%。在小米SU7、华为智界S7等跨界竞品的冲击下,极氪主力车型001的4月销量已跌至3000辆关口,与去年月均过万的成绩形成鲜明对比。这种市场表现与集团设定的32万辆年度目标形成巨大落差,前四个月完成率仅17.19%。


图片

财务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据吉利年报披露,极氪近四年累计亏损超260亿元,研发投入达227亿元,但单车毛利率始终未能突破15%。对比特斯拉23.7%和比亚迪20.3%的毛利率水平,极氪的盈利模式显然面临严峻考验。安永发布的《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报告》指出,当新势力品牌年销量低于20万辆时,资本市场耐心窗口期通常不超过18个月。


豪华猎装轿跑极氪001抵达广州车展,它的表现如何?-新浪汽车

事实上,吉利的战略调整早有预兆。去年9月发布的《台州宣言》明确提出"优化品牌矩阵,提升资源效能",宣告终结持续十年的多品牌战略。随后的品牌整合堪称大刀阔斧:几何并入银河体系专注智能小车,翼真转型为高端电动MPV品牌,最具标志性的是领克与极氪合并成立科技集团。这种架构重组带来的协同效应立竿见影,研发投入缩减18%,供应链成本下降7%,产能利用率提升4.2%。


波士顿咨询公司分析师张维指出,极氪私有化本质是应对三重压力的组合策略:资本市场对持续亏损的容忍度触底,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以及跨界竞争者带来的降维打击。退市后,极氪不仅能够规避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压力,更重要的是可以深度整合吉利体系的研发资源。SEA浩瀚架构与CMA平台的协同开发,800V高压平台与雷神电混系统的技术融合,都将为产品迭代注入新动能。


图片

回望极氪的发展轨迹,其首款车型001曾创下现象级成功。2022年凭借猎装轿跑设计+智能驾驶配置,以7.19万辆年销量登顶30万+纯电市场。但后续推出的009、X、MIX等车型再难复制辉煌,产品矩阵呈现明显的"单核驱动"特征。J.D.Power调研显示,极氪品牌认知度中001占比高达63%,这种过度依赖单一爆款的局面极大制约了品牌发展。


产品策略的失误同样值得反思。2024年新款001上市引发的"三代同堂"争议,导致核心用户群体口碑崩塌。蔚来资本管理合伙人余宁评价:"在智能化时代,车企需要建立持续创新的产品迭代机制,而非简单堆砌配置。"对比理想汽车每季度OTA升级、小鹏年度大改款的节奏,极氪的升级策略显得保守而被动。


面对困局,极氪正试图通过技术突破重塑竞争力。即将量产的007GT车型搭载宁德时代麒麟5C电池,宣称12分钟可补能500公里;自研的浩瀚智驾系统2.0版本支持城市NOA功能;与Mobileye合作开发的下一代感知方案已进入路测阶段。不过咨询机构罗兰贝格提醒,这些技术投入需要至少18-24个月才能转化为市场优势,期间如何维持品牌热度至关重要。


图片

从行业视角观察,极氪退市折射出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深层变革。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分析:"2025年行业将进入淘汰赛阶段,年销50万辆成为生存门槛。"在这个背景下,吉利选择让极氪回归集团体系,与银河、领克形成10-30万元的全覆盖产品矩阵,这种战略收缩既是对现实的妥协,更是为长远发展蓄力。


夜幕下的杭州湾极氪智慧工厂依然灯火通明,流水线上的机械臂正在组装最新款车型。这个承载着吉利高端化梦想的品牌,此刻正站在关键的转折点上。正如李书福在内部信中所写:"退市不是终点,而是新征途的起点。"当资本市场的喧嚣逐渐散去,极氪能否在技术深耕与市场洞察中找到平衡点,将决定其能否真正跻身全球高端电动汽车品牌之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