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一次采访中,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博穆谈到比亚迪时,说了一句挺意味深长的话:“有比亚迪这样的竞争对手,对我们是正向作用。”这句话听起来平和,但放在当下全球车市的复杂格局中,意味其实不小。
当记者追问比亚迪是不是大众在中国最大的对手时,奥博穆并没有照着套路来回应“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不会被追上”这种防守型表态,而是说“比亚迪和我们都是产业链的重要一员”,强调“这是好事”。
有时候,比一句对抗性的回应,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这种“从容”。
当对手越来越不像你,你也得重新审视自己
这几年大众确实过得不太轻松,特别是在中国市场:销量份额被一步步蚕食、电动车转型迟缓、软件系统内部混乱,而此时,比亚迪几乎在所有细分市场上都“开枝散叶”。轿车、SUV、MPV、甚至超跑和越野车,几乎“车到哪里,大众的市场就被割一点”。
但奥博穆的表态其实有一个微妙的变化:大众不再将比亚迪单纯视为竞争者,而是在技术、架构、生态等多个层面进行对照与学习的“镜子”。
这种态度的转变可能说明一件事:比亚迪已经从“局部威胁”,变成“体系性参考对象”。
竞争不是比赛,而是产业进化的催化剂
奥博穆把比亚迪形容成“迫使我们必须做得更好”的存在。他还引用了自己做运动员的经历,说“一个优秀的对手,会逼出更卓越的你”。
这其实透露出一个重要事实:中国车市现在的竞争并不是“谁赢谁输”这么简单,更像是一个技术—资本—消费者共振的系统进化过程。对大众这样的老牌车企来说,危机和动力是同时发生的。
某种程度上,比亚迪这类新势力在补贴、电动化生态、本土供应链上的压迫,也倒逼着传统巨头放下身段,重新上路。
所以你会看到大众加快与小鹏、地平线这类中国科技公司的合作;你也会看到他们内部高管不断轮换、组建更“本地化”的研发团队。这些变化,未必是“比亚迪造成的”,但比亚迪的存在,让“变化变得迫切”。
拥抱对手,不是公关,而是现实选择
比亚迪确实是“硬对手”,但它更像是整个产业链能力提升后的代表人物:电池自研、电驱深耕、供应链垂直整合、智能座舱生态齐全……这一整套能力体系已经很难在一个“传统车厂”框架中照搬。
与其继续围绕价格战做消耗,不如像奥博穆这样,开始接受“格局变了”的事实,然后寻找新的突破口。这不是情怀,也不是姿态,是现实倒逼下的一种转向。
对消费者来说,这种“强者互卷”的局面,是最值得期待的。因为它意味着技术进步不会因为某一家“胜利者”而停滞,反而会因为“大家都不服输”而继续前进。
总结:真正的对手,是逼你进化的存在
有些竞争,是你可以回避的;但有些对手,一旦出现在你眼前,你唯一的选择就是进化。
比亚迪对大众来说,已经不再是“中国市场的挑战者”,而是影响其技术决策、战略路径和企业文化的一个变量。反过来,大众对比亚迪,也仍然是体系化制造和全球化能力的重要“参照坐标”。这不是“你死我活”的游戏,而是一个有望双赢的时代——前提是都能跑得够快。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