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央视都在为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取得历史性突破欢呼之时,1000公里续航、绝对安全、2027年量产……每一个词汇好似都在宣示,燃油车时代的最后阶段。
固态电池这场变革,第一刀砍向的根本不是那些还在排尾气的燃油车,而是我们身边那几千万辆搭载液态锂电池的新能源汽车,这并非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意外,而是针对存量电动车的“大清洗”,已然拉开帷幕。
今日我们所有的电动车,采用的都是液态锂电池,能量颇为充足,然而其自身易出状况、易燃烧必须依靠一套笨重的温控与保护系统来管控它。
全固态电池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状况,它以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犹如将“血液”置换为“坚固骨骼”,
它从物理层面消除了“热失控”出现的可能性,电池包没有易燃液体,便如石头般稳定,这也就等同于让所有因电池安全担忧而生的技术直接“完成历史使命”了。
摆脱沉重的液态及保护系统后,电池包可实现更小更轻,或者于相同体积内装入更多能量,续航轻易超越1000公里,如此一来,当下主流的六七百公里续航便显得颇为缺乏竞争力。
这哪里是一次升级?分明是一次物种进化,就如同智能手机对比功能机一样,前代产品的所有优点在它面前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场革命不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PPT,中国科研团队凭借三招高招,将其切实地带到了现实里。
固态电池面临的最大技术难题是“固固界面”,两块固体材料难以完美贴合,致使锂离子传输效率偏低,而中国的科学家们展开了一场精彩的“多路围剿”:
中科院金属所的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新方法,用高分子聚合物为坚硬的电解质打造了一个柔性骨架,如此一来,电池不再是像硬瓷片那般僵硬,能够弯折两万次,并且储电能力一下子提升了86%。
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运用碘离子,恰似聪慧的交通协管员,自行奔赴电极与电解质的接口之处,主动放行锂离子,从而攻克了能量传输的瓶颈难题。
清华团队为使电池可承受更高电压,采用含氟材料,恰似给电极表面打造出一层如不粘锅涂层般的“保护壳”,彻底规避了被高电压“击穿”的风险。
这三个方面的突破,几乎将固态电池量产的核心障碍都予以解决,随后便有了清晰的时间表:2027年进行小规模生产,2030年大规模应用于车辆之上,这并非遥不可及之事,而是一场时长为五年的倒计时。
许多人认为固态电池的对手是燃油车,这全然是个误解,至今仍执意购买燃油车的人,与电动车用户分属两个“信仰”阵营固态电池的问世,或许会转变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但并非主要打击目标。
当一项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远快于其依托之物自然变旧的速度时,后者便会遭受“技术性淘汰”,其市场价值瞬间消逝,你车的轮胎尚佳,内饰亦是崭新,然而最关键的资产——那大电池组,已然成为最大的累赘。
到2027年,几千万辆液态电池汽车的保值率将会遭遇严重冲击,从当下直至2027年,但凡对技术有一定了解的消费者都会心生犹豫:现在购置车辆,不就等同于主动去购买一个马上就会被淘汰的“过时物件”吗?
此刻对于那些正为刚购置的电动车而兴奋的车主们而言,或许我们已然身处其中,只是尚未到最终揭晓之时,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