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场的灯光一格一格落下,正好打在那块24K金小型雕塑上。再好的夜色也掩不住这么个昂贵玩意,硬生生把“这是台不便宜的大家伙”写到脸上。发布会刚结束,外面热闹着,有人兴奋拍照,有人叹气抽烟,还有几个老外在远处拍照,嘴里嘟囔的不是德语就是法语。仰望U8L静静杵在那里——高大、厚重,带着点“别惹我”的气场。我插兜走上前,随口对身边朋友说,这要是换成什么德国或者意大利品牌,别说428万,翻个倍都有人抢着买单。
仔细看,仰望U8L绝不是U8的简单加长,而是彻头彻尾的新物种。两年半前U8出来时,我就觉着中国车企憋着大招。现在看来,赌对了。厂家嘴上说不讲情怀,功能才是王道。可实际上每个零部件,每道工序都在写自传,明里要“首创”,暗里比谁更能玩细节。6层车漆、超大轴距、全铝7系车架、扁平极耳电芯……哪一项不是资本实力和技术认知的直接展现?
现场摸了一圈,亮点和槽点都清楚。一遍遍刷漆,工人师傅人均肩周炎的节奏。你想想,同级主流车间喷3层已经觉得讲究了,这车干脆拉到6层往死里喷,工时堆上去,用料成本堆上去,生产良率往下掉。车厂不傻,这笔账门清:不是不知道省钱,而是硬要把事情做极致——这个决心,要么脑子进水,要么有底气砸钱当豪门。
内部空间一坐下去,还真不是纯粹数字游戏。3250轴距,腿顺着往下一蹬,脚都伸不着底。我也不是没坐过全球一线豪华SUV,说空间和舒适性能压过传统豪强,还是有底气的。那种“自己造平台,外企都要买你的底盘”的成就感,在过去几乎是幻想。如今,中国车企的自信和底气,从舒适性延展到全产业链主导权——没出海就让世界侧目。
黑科技方面,配置足够嚣张。三颗激光雷达、3nm车机芯片,比业界主力高几十个百分点性能。堆料不可耻,敢堆才是真技术。早年看外国名车领先多少,仰望U8L这架势恨不得开上太空,真不是普通人家凑热闹能做出来的。
但所有参数都站一边,最吸引我的反倒是架空的那副全铝车架。行内都知全铝好,搞一辆轻的难,搞一辆又轻又硬更难。U8L直接用7系铝型材,拉个12吨重物脸都不变,说白了,比大部分乘用车还结实。要知道,7系铝用在手机外壳上就叫旗舰,到了汽车这体量,单材料成本都要翻番,厂家肯这么玩,讲道理,是打定主意要革谁的命。
电池方面,刀片磷酸铁锂配大能量密度,624V 89Ah,13.5分钟补电近30度。如此效率,比老一代混动方案直接拉了个大步,最大放电能力20C,有点把汽车当航模拼命飞的意思。很多人喊“创新好、便宜好”,可凡真创新,哪有那么多“便宜”可以占?贵,是因为有人真愿意为极致买单。
再说回那个24K金的车标,你以为是噱头,其实是宣言:你不想被认出来没关系,但我不允许自己低调。豪华车的标志是什么?除了身份,就是不计成本去证明“我做得到”。而能在中国市场玩到极致,也只有现今的仰望了。
从专业链条拎一下,也发现个现实:中国汽车工业的辉煌根本不是一夜暴富。大伙早习惯哪个品牌炫新科技、哪个品牌讲得天花乱坠,真正愿意在工艺、结构、材料上卷极致,最后还是得谁“舍得掏钱、舍得花心思”。以前我们觉得“豪车”是舶来品,靠进口贴牌显门面,如今中国企业连“顶尖大玩具”的玩法都学完了,某种程度上说明,不光能满足“用起来够用”,还能满足“你要面子、我还给你技术”。
当然,中国车还能不能越走越高?会不会陷入“堆料竞争”的内卷?比亚迪“仰望”系列是不是行业天花板,还是新内耗的开始?真要说,到底是行业进步,还是一场攀比秀?
这里也不妨自我调侃一句:干这行久了,什么“技术革命”、“划时代变革”都听得麻木了。以前小轿车拼油耗、后拼配置、现在拼“有还是没有”,将来可能得拼“金镶玉还是大钻石”。哪天厂家悄悄推个带小型投影仪的后视镜、能显眼科号的玻璃车标,我也不会吃惊。毕竟,炫技和炫富,历来是豪车一体两面;品牌与身份,才是豪车永远的命门。
结尾留个问题:技术的极致、工艺的极限、材料的豪横——这些堆砌的“高端”,到底真服务于消费者,还是满足一部分人炫耀的虚荣心?未来中国豪华SUV会不会也有一天为了流量玩起“炫技的过剩”?
市场终归理性,但人性总爱攀比。在“豪”的极限面前,技术能否代表尊严,还是只是另一种新的虚荣?这份答案,也许只有时间能告诉我们。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