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你说,前几天刚从几个圈内朋友那儿打听了点风声,澳大利亚对咱们几个主流中国新能源车企,真的挺上心的。比亚迪、极氪、小鹏、零跑,甚至Smart(这点我也没细想过,Smart要算中国车企,按理说不是德系的么?体感信息有限),一口气被那边监管扯进了维修数据公开的风波,罚款最高一年能冲到1000万澳元,咱换成人民币都得有好几千万。这数据怎么不开?他们硬是要车企跟独立维修店共享跟授权店一样的技术资料,不开放就是违法。
我朋友在4S店干修理,说,这事儿没人愿意主动,毕竟开放数据意味着售后割韭菜的篮子被捅破了。他说的时候语气十分嫌麻烦,也算实话。你想啊,咱们国内新能源售后利润占比能达到54%(样本少),这环节贡献的可不止是几个零件钱,还是利润大头。要开放,等于把秘密配方给外人了,这谁乐意?但澳洲人说了,法律就这么写,技术和参数必须第1天上线,还要给独立维修商订阅灵活套餐,不得坑价。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之前好像说过,国内车企的研发端通常会把售后体系当成现金奶牛,前端卖车几乎没赚多少。但在海外市场这操作站不住脚。得改。比如欧盟那帮人,开放维修数据后,维修成本立马降了个15%到30%(这是个体感估算),消费者满意度蹭蹭往上涨,维修店效率也蹭蹭涨。美国有些州还立了法,买了车,想去哪修,能有选择权,不能被单一渠道绑住。
你说,这是不是也压根儿不只是买车关乎钱那么简单?其实我觉得,维修数据和技术门槛就像厨房钥匙。如果你把钥匙紧握,自然甭想别人轻松做饭;钥匙一抛,大家都能烧出味道来,竞争上阵,车企得进化,不然就得被人拉下马。
但说到这儿我有点舍不得直说开放就是好,毕竟现实更复杂。前面讲得太绝对了,实际不少车企安全风险确实不能忽视。真把没训练的维修工扔进去,关键模块调试错了,感觉等于是给用户开盲盒。怎么办?欧盟经验是培训认证结合,才能两全其美,但中国车企惯了闭门造车,这适应期可能还长。
顺便问问,你们觉得,国内车企这个售后模式,有没有点自娱自乐的味道?大家都知道利润多,大家都愿意这么玩,但海外得换一个玩法,不然就真挂了。对比起来,比如同价位的欧洲品牌,哪怕售价没便宜多少,维修能在独立店做,时间短价格也随便谈。咱们这边,非授权店基本不敢碰,怕保修没保障,很多人干脆开销大的原厂。
说实话,我也挺想知道,优惠套餐和高价订阅的技术壁垒,是不是也成了车企保护自家知识产权的代名词?毕竟,这数据一开放,还真没法再隐身。这不禁让我想起芯片行业,大家拼着阿斯麦光刻机抢着买,厂里怕技术外流,那是完全人家另外一套规则。但汽车维修数据归不归公共资源呢?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真没那么简单吧?
还有个小秘密:我问了在澳洲卖中国车的销售经理,他叹气说,消费者只关心多快能修好,修多少钱,谁在意背后有没数据共享?我们都觉得一线合规越来越紧,压力山大,但客户那刀刃对着谁还真不好说。这个现象是不是说明,合规与用户实际体验之间,还有道沟壑?
临场小计算一个:按目前我心算的百公里维修成本,开个中国新能源车在澳洲,算上配件溢价和售后门槛,大概率比同档欧洲车贵10%以上(样本有限),都这样,说您信不信?
咱们再倒回国内,就更有意思了——中国这边,这种维修权的事儿根本没人管,汽车后市场也没那么严格的公开课。国内厂家不开放,澳洲倒逼着开,这是不是两重标准?话说你怎么看,这是不是有点歧视?为啥老是针对中国新能源车?难道这背后真的是保护消费者权益,还是另有图谋?
我记得有朋友说,咱们得把那些在海外表现差、违规屡次的车企列入黑名单,再说出口,不然就是害人害己。说到这,我觉得也不是全部中国车企的错,但的确得有人负责任,不是吗?
这次澳大利亚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数据开放要求,是挑明了要我们走正规路。咱们的全球化2.0,卖车给世界,不能光靠便宜和概念,生态和服务体验才是真的考验。技术闭环不再是护城河,而是软肋。
我挺想知道,未来车企还能不能找到更顺畅的合规路径?是不是要彻底扭转思路,把共享和开放当成自我进化的第一步?还是说,这会逼着我们搞个双轨战略,一边国内一边海外,两套打法?这难道不是现代汽车工业升级的典型阵痛嘛。
说到我还是对一个细节好奇——授权维修店拿到数据真能保证安全和质量吗?独立维修店能否真的快速达到同等水平,这条路,不是光靠数据就能解决的。触摸屏那点小刮痕,震动声稍微大一点,消费者在意的,似乎远不止维修数据背后的博弈。
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