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车市可真热闹,尤其是比亚迪,又搞出了个大新闻,让不少正琢磨着买车的朋友们心里直犯嘀咕。
很多人刷到消息,说现在十几万块钱就能买到一台跟汉兰达差不多大的中型SUV,能用电跑一百多公里,没电了烧油一公里也就三四毛钱,还能坐七个人。
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真的假的?
这价格是不是有点太夸张了?
这车到底怎么样?
比亚迪又是怎么做到把价格压这么低的?
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咱们普通人不知道的门道?
今天咱们就坐下来,用大白话,把这事儿从头到尾好好聊透。
首先,咱们得把那个最吸引人的“13万买中型SUV”的说法给说清楚。
这里面其实包含了比亚迪一套非常聪明的市场策略。
严格来说,真正把价格打到13万这个级别的,是比亚迪的宋Pro和宋PLUS这两款车的“荣耀版”。
它们在汽车分类里属于紧凑型SUV,但是,它们的个头可一点都不“紧凑”。
特别是宋PLUS,车长快到四米八了,轴距也超过了两米七,你把它停在一台中型SUV旁边,视觉上真差不了多少。
所以,很多人看到车、看到价格,产生“花小钱办大事”的感觉,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这招就叫“越级打击”,用紧凑级的价格,给你一个接近中型车的尺寸和空间,再加上全套的插电混动技术,一下子就把同价位的合资品牌给比下去了。
而真正意义上的中型SUV,带七座选项的,是比亚迪的唐DM-i荣耀版。
它的起步价是17.98万。
可能有人会说,这不还是快18万了嘛。
但是,您先别急,咱们横向对比一下市场。
这个价格,在合资品牌那边你能买到什么七座车?
大众的途观L七座版,怎么也得二十万往上走,更别提丰田汉兰达、福特锐界这些老牌选手了。
比亚迪等于直接把一台能上绿牌、免购置税、尺寸不小的大车,卖到了合资紧凑型SUV高配车型的价格区间。
所以,无论是宋系列还是唐系列,比亚迪这次的操作核心就一个字:狠。
它不是跟你商量着降价,是直接把价格定在一个让对手非常难受的位置上。
那么,第二个问题来了,也是大家最关心的:比亚迪凭什么能卖这么便宜?
难道是偷工减料了吗?
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得看看比亚迪的“家底”了。
咱们打个比方,开一家饭馆,你是所有原材料都从外面市场采购,还是自己有菜地、有养猪场、有面粉厂?
从外面采购虽然省事,但菜价、肉价一涨,你就得跟着涨价,利润也被别人赚走一部分。
而比亚迪,就是那个自己有“农林牧副渔”全套产业的饭馆老板。
汽车电动化时代,最核心、最贵的部件就是电池。
而比亚迪自己就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电池大厂,它发明的“刀片电池”,不仅在安全性上很有名,关键是成本控制得非常好。
当其他车企还在跟电池供应商为了价格和供货量来回拉扯的时候,比亚迪的电池就像从自家左边口袋掏到右边口袋一样,成本优势太大了。
而且,一年卖出三百万辆车,这种巨大的生产规模,能把每一块电池、每一个零件的成本都摊得非常非常薄。
除了电池,像电机、电控这些核心的“三电”系统,包括那套让它名声大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也基本都是比亚迪自己研发、自己生产的。
这套混动系统,它的逻辑很简单,就是尽量用电,发动机大多数时候只负责安安静静地发电,只有在高速上跑得很快的时候才直接参与驱动车辆。
这套技术研发出来很多年了,成本早就被之前卖出去的几百万辆车给分摊完了,现在装在新车上,增加的成本很低。
甚至,连一些汽车芯片,比如控制电流的关键元件IGBT,比亚迪都能自己生产,这就避免了在关键时刻被别人“卡脖子”。
当一辆车从里到外,从电池到混动系统,大部分核心部件都姓“比亚”的时候,它对最终的定价权自然就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了。
这套组合拳打出来,整个市场都跟着震动。
以前大家买车,特别是买十几二十万的家用SUV,很自然地就会去看本田的CR-V、丰田的RAV4、大众的途观。
这些车为什么卖得好?
因为品牌硬,大家觉得质量可靠、省油、保值。
但现在情况变了。
就拿省油来说,以前日本的混动技术是标杆,一箱油跑一千公里不是梦。
可比亚迪的插电混动车,在城里上下班,如果你家里能充电,那基本就不用烧油了,一百多公里的纯电续航足够你跑好几天,一度电几毛钱,算下来一公里不到一毛钱。
就算跑长途没电了,它的油耗也跟日系混动车差不多,甚至更低。
当最大的优点被追平甚至反超,价格还便宜好几万,消费者心里的那杆秤自然会发生倾斜。
再看看配置,这种对比就更直接了。
你花十五六万,在合资品牌那可能买到的是一台用着织物座椅、点着卤素“蜡烛灯”、中控屏幕还没手机大的入门版车型。
而同样的钱,比亚迪给你的可能就是皮质座椅、全景天窗、360度全景影像、L2级别的辅助驾驶,还有一个可以刷视频、打游戏的大屏幕。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很多过去我们觉得理所应当的“品牌溢价”变得不那么香了。
大家开始琢磨,我多花的那几万块钱,到底买了个啥?
是买了个车标,还是买了一堆自己可能用不上的“德味”或者“高级感”?
当然,咱们也得实事求是地说,车无完车。
十几万的比亚迪SUV,为了把成本控制住,肯定在一些地方做了取舍。
比如,车里的内饰,你仔细看、仔细摸,会发现硬塑料的面积还是不少的;车速跑到一百公里以上,从轮胎和车门传进来的噪音,会比那些贵好几万的德系、日系车要明显一些;它的那套辅助驾驶系统,在高速上帮你扶着方向盘、保持车距没问题,但你要指望它像一些新势力品牌那样,在复杂的市区道路上实现高阶的自动驾驶,那还是有差距的。
但这恰恰是比亚迪最精明的地方。
它把好钢都用在了刀刃上,把成本和技术都投入到了中国老百姓买车最看重的几个方面:看着要大、开着要省、坐着要舒服、用着要智能。
对于绝大多数把车当成交通工具的家庭来说,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远比那些玄之又玄的“操控质感”或者“历史底蕴”来得重要。
省下来的真金白银,可以给孩子报个辅导班,可以带家人出去旅个游,这笔账,大家都会算。
所以,现在市场上出现的这种局面,不是偶然,它是一场由技术进步和成本控制引发的深刻变革,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广大的消费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