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大车不得月月吃土,实际用车比茅台香,购领克900后通勤经济实惠,电油费合计不到300块,超高速瞬间爆发推背快感

这么大车不得月月吃土?实际用车比茅台香

当初买领克900,亲戚还笑话我:这么大个车,怕是月月吃土吧。我还真没理他们,反而硬着头皮买了。毕竟,这车尺寸大,空间宽敞,还能装不少事。结果,上个月我对自己说,试试油电混合通勤怎么?

这么大车不得月月吃土,实际用车比茅台香,购领克900后通勤经济实惠,电油费合计不到300块,超高速瞬间爆发推背快感-有驾

你知道的,咱们城市这个点用电其实挺方便的。每天早晚高峰,基本在家充电,电价也不贵(实际上,估算平均每度1块左右吧)。我算了算,通勤大概100公里左右,纯电跑完差不多能省下一点续航,220公里左右。其实最让我心动的是,用电就像喝茅台般香,没那么折腾,又不容易堵车时油耗蹭蹭涨。

对了,我还发现个秘密:领克900在跑高速时,油和电的切换一点都不突兀。前几天回老家,车速基本全在高速区间,120-130,油耗…大概每百公里7.5升?这还比我之前的紧凑型SUV高效多了。当时还在想,这算不算油耗优车(我对这个数字其实没怎么查,只是用心算的,估算误差可能有点大)。

说到快充,我真心觉得挺牛的。有次赶时间,从20%充到80%就花了大概15分钟吧。(特色是我当时边充电边吃泡面,真的是泡面充电,不信你可以试试)想想,从4点多开始充,到出门前就基本搞定了。其实还挺方便的,出门前插上,就像你在家喝个茶等一会儿。

这么大车不得月月吃土,实际用车比茅台香,购领克900后通勤经济实惠,电油费合计不到300块,超高速瞬间爆发推背快感-有驾

这还不算上馈电产生的油耗。有次没时间充电,跑了一次距离大概80公里,油耗显示大概7点多升每百公里,还比官方标的低一点。这倒让我觉得,馈电这个玩法,是真的省油。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刚翻了翻去年年底的驾车笔记,才发现其实油电混合车真是个折中的好方案。你说,自从我换了这个组合后,开车的心情都变了——不再为了天天操心,也不用担心堵车飙油带来的油耗暴涨。

沿着这个思路跳一下(其实这也是我喜欢的地方,没那么死板)。我个人感觉,城市里用电,像咱们这样每天上下班跑个100公里左右,油电结合,比如领克900,确实比单纯汽油车划算得多。多算算,百公里油电成本大概能控制在20块以内,当然这是估算,没有算淋漓尽致,但感觉合理。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价位的车,领克900能在用车成本上干出点不同?其实很简单,研发团队的思路就像给用户搞了个省钱宝,电池容量大,续航够用,快充给力,出行不用怕充电没电尴尬。再加上,车身尺寸大,要座椅空间,不得不算,油电结合其实是一种的中,既不忽略油耗,又能享受纯电的静谧和经济。

这么大车不得月月吃土,实际用车比茅台香,购领克900后通勤经济实惠,电油费合计不到300块,超高速瞬间爆发推背快感-有驾

市面上虽然也有竞争者,但大部分都在某一个点死磕。有的油耗低,但空间狭窄;有的续航长,但价格高。领克900,做到了够用+实惠+体验,你说不香吗?

对了,有一件事我还在琢磨。你试过高速刹车后突然推背的感觉吗?我这次带朋友去郊区兜风,碰到一个高速超车场景——节假日车多。他在后座问:哎呀,这车推背挺厉害的。我心里暗笑:你以为油耗省了,速度快就不香了?它的加速性能还真不错。快到最高速区间,推背感很直观,就像吃了鸡血似的——一脚油门踩到底,感觉风都快刮过耳朵。

也得说点坏的——比如有时候,我觉得高速上维持高速输出还是得注意,不能像玩游戏一样随意踩油门,否则燃油就会蹭蹭上涨。反正我大概算了下,长途来说,油费可能比我原来的油车要少20%左右,偶尔推背快感一爆发,居然觉得变得不那么能压我心情。

这么大车不得月月吃土,实际用车比茅台香,购领克900后通勤经济实惠,电油费合计不到300块,超高速瞬间爆发推背快感-有驾

(这段先暂时打住)但我也在想,既然油电融合这种方式对我用车其实挺友好的,未来是不是还能更进一步?比如增加续航,减轻车重?鉴于目前技术进步快,或许几年后,小改款的领克能在续航和动力上再突破点。

你们平时用车,最怕什么?是涨得让人心死,还是堵车把你逼疯?也许换个角度,市区电车的普及率还能再提升,是不是意味着未来的城市交通会变得更聪明一些?(这段潜意识里在猜测,油电混合真的是一种过渡,还是未来新趋势?没细想过。)

用车本身像个生活细节:多跑点高速,体验一下推背快感,偶尔走两次长途,发现那些油耗数字其实没那么吓人。下一次我在加油,想着是不是可以试试跑纯电,提车时油表就像个倒计时器一样滴滴答答。

这么大车不得月月吃土,实际用车比茅台香,购领克900后通勤经济实惠,电油费合计不到300块,超高速瞬间爆发推背快感-有驾

好啦,这点细碎的体验就到这里,你用过类似的混合动力车吗?感觉怎么?能不能替你省一点小钱,或者让你在堵车时更有耐心一点?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