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回,储能圈里又长出个大新闻,让人搓着手心忍不住多看几眼——比亚迪刚换帅,立马搞了件大事,现场放了个“响炮”出来。
你猜怎么着?
他们家新头儿尹雪芹一接棒,带队公开亮出个叫“浩瀚”的新储能系统,直接怼上了整个行业。
咱先别急着拍手叫好,冷静下来往里看,总感觉这事儿背后有点“水很深”的意思。
到底咋回事?
说起储能行业,这两年竞争有多狠,懂的都懂。
你上新款,我再卷个功能,价格战铺天盖地,仿佛谁慢一步就被拍死在沙滩上了。
但跟比亚迪有关的发布会,大家都乐意睁大眼。
一是它自带话题属性,谁让这是全球新能源大哥之一不是;
二是,凡是它一动,那业内那些小弟一般会立马“瑟瑟发抖”,心想这次又有啥想不到的玩法。
果然,这次“浩瀚”就是他们的底牌,一个堪称“核弹级”的家伙。
啥叫“浩瀚”?
花边这些早就传疯了——全球最大单体容量的2710Ah储能专用刀片电池,单颗就能装下14.5MWh,小小的“棺材盒”容量,据说比现在主流的储能电芯大出来好几倍。
行业前所未有的能量密度,别家看了只剩下羡慕地咬手绢。
喊着“我还能更大”都落了下风。
全场的专家基本上脸都写着两个字:服了。
话说回来,这一切可不是空穴来风。
就前几个月,比亚迪内部刚刚做了一次动荡,把尹小强的位置腾了出来,换上了更看重技术背景的尹雪芹。
你品,你细品,这背后的操作像不像给公司发展定了新方向?
对,这就是给整个团队换了个打法。
再加上储能事业部划线整合成独立的“国内中心”和“海外中心”——目的很明显,重拳出击大容量市场,不再瞎分散兵力,国内外“两条腿”要一起跑。
咱小时候看球的时候都喜欢问,下半场谁踢进第一球,那士气不就蹭蹭往上窜?
现在比亚迪也是一样,CEO调走,“新球员”上场,图啥?
打一场漂亮仗。
“浩瀚”就是那么个“开场进球”——展示肌肉,也是给竞争对手一个信号:哥们,我准备开始了,你们稳住别慌。
细想想,比亚迪这几年的派头,还真不是吹。
从最早搞“太阳能—储能—电动汽车”三件套,到早早就把眼光瞄准海外,早几年咱国内还没放开市场的时候,人家比亚迪都悄悄飘到美国和英国做大单了。
说实话,这种“先人一步”的思路一直没断。
2022年比亚迪储能在美国市场拿下30%份额,你说夸他会占便宜,好像也没啥不对。
在英国,更牛,八成市场都在他们兜里装着。
可常言道,风水轮流转。
国内这两年政策大刀阔斧,全民奔着“强制配储”退场去,储能突然成了吸金的主角。
一夜之间,“度电成本”成了新一轮的生死线。
比亚迪当然眼都不带眨的,掏出“浩瀚”,甚至敢喊“可助力再降21.7%成本”——这种自信哪来的?
不就是人家底子厚,市场嗅觉灵吗?
不过摇旗呐喊归摇旗呐喊,江湖还是刀光剑影。
别看比亚迪海外牛叉,其实挑战也翻涌着浪头。
光说中东市场都知道那边订单“大到吓人”,比亚迪今年1月才刚刷新“最大单”,紧接着又被宁德时代抢走风头,纪录没捂热就丢手里。
价格战更惨烈——最新的4.9GWh项目,直接砍到每千瓦时73美元,狠狠把全球储能的价格门槛再拽下一截。
对这行情,比亚迪总不能在老窝里自嗨,必须得继续卷起来,走创新路线不丢人。
“浩瀚”这个时候杀出来,简直跟开赛前最后一次热身一样,谁敢小瞧?
再聊聊产品本身,2710Ah的刀片电池,到底是个啥水平?
放在两年前八成没人敢想。
可你别拿去和普通手机电池相提并论,那简直不是一个层级。
要知道,2020年市场还在打280Ah的“卡点战”,宁德时代第一个坐庄——这才过了两年,各家拼着命去追高,生产出来从300Ah到320Ah,314Ah电芯差不多就成了行规标准。
可这一波刚刚稳定,下一秒各路神仙又抽疯了似的冒出590、625、730之类的新型号,就连海辰储能去年年末也卷出来1130Ah当王牌秀肌肉。
本以为大家都该收手了,电芯大型化这热潮慢慢冷下来,行业开始琢磨安全适配啥的。
有的说咱卷太猛了,得找个甜蜜点,你们走你的587Ah路线,我走我的684Ah,反正都比谁更贴合实际,更降本增效。
还没吵出个结果来,比亚迪直接端出2倍以上的2710Ah,这摆明了就是“我来定规矩”,而不是等着跟在谁身后混饭吃。
你说,这两派能心里服气吗?怕是很难。
可亮点还没完,好戏在后头。
“浩瀚”最骚的操作可不是容量而已——CTB无模组设计,这听着就潮。
啥意思呢?
以前造储能系统,电芯要装在模组里层层嵌套,有点像咱小孩玩积木,结构虽结实,但繁琐起来特别占地、还贵。
现在“浩瀚”直接路子清奇,砍掉各种中间环节,把电芯嵌到系统里,直接一步到位。
好处?
零部件数量咔咔少了四成,生产成本一刀砍掉五分之一,储能站原来要一百多个集装箱,现在只要一半多点儿,场地立省三分之一,不光钱省了,连工地都变宽敞了。
这么一来,储能圈子里的旧游戏规则等于刷新了。
想想过去那几年,电芯厂商稳居C位,凭啥?
“谁握住核心材料,谁就是投资方的宝”。
但电芯价格这两年越卷越低,用户反而更关心整体性能、长远收益了,系统集成商趁机“上位”,反客为主,有些甚至开始“反向指导”电芯厂商做开发,这气可把“电芯派”憋得够呛。
可技术背景出身的尹雪芹坐稳新帅,立马搞个“电芯即系统”的集成方案,仿佛对行业主流审美说:“不跟着我改都说不过去了”。
进可攻退可守,你是电芯厂商或集成商都得琢磨,接下来这步棋到底该怎么走?
话说储能这块蛋糕,电芯和系统到底哪个更香,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吵明白。
就像手机行业当年啥流派都有,大屏还是小屏,全键盘还是触屏,谁也说服不了谁。
但对于用户来说,哪家真能把性能稳定、容量猛、价格还美丽,这才是真正的王者姿态。
比亚迪“浩瀚”这一波不但卷容量,设计理念都新,等于把技术和商业都玩出了花,属实给其他选手压力拉满。
未来“电芯即系统”会不会像造车里的“CTC”方案一样一统江湖?现在没人敢打包票,但有一点可以确认:大玩家比的不是谁先喊口号,是谁先把技术落地、把项目做成。
说到底,储能市场已经不是以前的温吞水,再往后小厂光靠跟风估计都混不下去。
行业门槛高了,技术壁垒加高,加一把火就得见真章。
比亚迪这步棋棋高一招,带来的连锁反应想想就让人兴奋。
也许,接下来宁德时代、阳光电源这些老对手又得憋大招,才不至于原地发呆被甩出圈外。
接棒的尹雪芹这一把火,看似是普通的开局秀肌肉,实则点燃了储能行业今年秋天最猛烈的一场“技术大爆炸”。
未来谁称王,技术还是市场?这道题大家都要解。
话题抛给大家:你觉得储能行业的大容量路线会不会真成唯一王道?还是说技术革新后,玩法越来越多,最后拼的是整体系统的极致适配?
你怎么看?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