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百年车企的两个中国合资伙伴为“谁更正统”争得面红耳赤时,消费者却在展台前淡定询问:“这车续航多少公里?”这一幕发生在2024年北京车展,一汽奥迪与上汽奥迪因车标之争引发的品牌内耗,正暴露出传统豪华车阵营在电动化转型中的认知错位。
事件复盘:四环标与字母标的“正统性”之争
车展期间,一汽奥迪官方公众号发布《四环相扣,才是奥迪》的推文,虽未直接点名上汽奥迪,但业界普遍认为这是针对上汽奥迪新能源车型采用“AUDI”字母标而非传统四环标的隔空喊话。该文随后被删除,但争议已蔓延至消费者层面。
上汽奥迪展台的销售人员向媒体回应称:“虽然采用字母标,但内饰和配置与四环标车型完全一致。”这种务实回应反而获得更多消费者认同。现场观察显示,多数看车者更关注奥迪Q6 e-tron的800V高压平台、智能座舱等硬指标,鲜有人主动询问车标差异。
认知错位:车企高估了车标对年轻用户的影响力
奥迪品牌历史档案显示,四环标志并非始终如一。1909年初创时期采用“AUDI”字母标,1932年四环才首次出现,期间还使用过组合式徽章。这种品牌符号的演变史,与当下年轻消费者对“科技感>传统图腾”的认知不谋而合。
车展现场调研发现,25-35岁潜在买家对字母标的接受度超出预期。“AUDI”字母标被部分年轻人视为“电动化身份认证”,这与特斯拉、蔚来等新势力淡化传统车标的设计语言形成呼应。一位看车者直言:“比起车标有几环,我更关心车机有没有CarPlay。”
内耗危机:当营销战模糊了产品核心价值
一汽奥迪强调“四环正统性”的营销策略,在新能源时代显现出双重风险。一方面,这种守势姿态易被解读为创新乏力,与奥迪“突破科技”的品牌主张产生矛盾;另一方面,将消费者注意力引向符号争议,反而弱化了其PPE纯电平台、L3级自动驾驶等技术卖点。
行业数据显示,2023年豪华电动车消费者决策因素中,“品牌标识”权重已降至12%,落后于续航里程(28%)、智能配置(23%)和补能体系(18%)。某合资品牌高管私下坦言:“现在和用户讲车标历史,不如直接演示5分钟快充。”
竞争破局:回归用户价值的品牌重构路径
解决这场“车标内战”,需要奥迪在华体系完成三个转向:首先统一技术叙事,将宣传重心放在两合资企业共享的E3电子架构、数字灯光技术等共性优势上;其次重构符号意义,将字母标定位为“电动奥迪的视觉新语言”,与四环标形成时代传承而非对立关系;最关键的是转向体验营销,通过深度试驾、技术开放日等活动,让消费者切身感受产品力。
当汽车行业从“品牌溢价”转向“技术溢价”时代,这场车标之争或许能给所有传统车企提个醒:用户手中的配置清单,比会议室里的品牌手册更有话语权。停止内耗,专注创新,才是应对市场变革的最优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