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订单破2万台! 华为的“魔法”为何能让传统车企起死回生?
这可不是什么神话故事。 北汽与华为合作的享界S9T旅行车,刚刚开启预售就炸了锅。 一天之内,2万个订单真金白银地砸进来,让不少还在观望的车企彻底坐不住了。
如今,一汽红旗正式宣布牵手华为,预计2026年推出首款搭载华为全栈智能解决方案的红旗9系车型。 这意味着中国所有主要国有汽车集团——一汽、东风、长安、上汽、广汽、北汽,全部进入了华为的“朋友圈”。
华为究竟给车企施了什么魔法?
传统车企的焦虑:不合作就可能被淘汰
红旗不是第一家与华为合作的车企,但它可能是最具象征意义的一家。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标杆,红旗选择华为,背后是一场关于生存的博弈。
燃油车市场加速萎缩,新能源渗透率持续提升,传统车企的转型压力巨大。 一位行业人士直言:“短期内,不与华为这样的强技术方合作,很可能面临被竞争对手拉开代差、丧失市场份额的风险。 ”
传统车企的优势在于供应链和整车制造,但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它们的组织架构显得笨重。 一个功能从立项到量产,往往要跨越多个部门,审批周期长,容易错过最佳迭代窗口。
而华为的强项恰恰是软件生态的构建和快速迭代。 它擅长用平台化模式让功能快速上线并持续优化。
华为的两种模式:智选与HI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种是“智选模式”,华为主导产品定义、设计、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核心环节,车企负责生产制造。 问界、智界、享界等品牌就是这种模式的产物。
另一种是“Huawei Inside模式(HI)”,华为为车企提供全栈的智能化产品及服务,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电驱系统等,但车企保持品牌独立性。 一汽红旗与华为的合作就属于这种模式。
在HI模式下,华为是核心技术供应商,不涉及整车品牌定义和销售环节。 红旗将继续保持品牌决策的独立性。
红旗9系的智能化飞跃
红旗与华为的合作将率先围绕红旗9系展开,包括H9、E-HS9、HQ9以及HQ9 PHEV等高端车型。
这些车型将全面配备华为乾崑智能驾驶系统、鸿蒙座舱系统、乾崑车控以及乾崑车云服务,实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整车控制与云端协同的全方位整合。
具体来看,红旗H9将搭载ADS 3.0 Pro系统(1颗激光雷达+9摄像头)和鸿蒙4.0座舱;红旗E-HS9将采用ADS 3.0 Max系统(3颗激光雷达+12摄像头);红旗HQ9系列则将引入智能泊车代驾(VPD)功能。
这意味着,无论用户选择燃油、纯电还是插混动力,都能获得同级最满的智能配置。
华为的技术底气:全栈自研的能力
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之所以被车企追捧,源于其全栈自研的能力。 从芯片、传感器到算法、云端,华为打通了整个技术链。
华为自研昇腾AI芯片、MDC计算平台、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硬件,实现了“硬件-软件-算法”同步迭代。
最新的乾崑智驾ADS 4.0采用首创的WEWA架构,端到端时延降低50%,重刹率下降30%,平顺性提升50%。
华为还在云端进行了6亿公里的高速L3仿真与验证,为高速L3量产商用做好了准备。
在智能泊车方面,华为的表现更是碾压行业平均水平:平均耗时仅45秒,而行业竞品需要2分钟;成功率高达90%,行业平均只有60%。
从抵触到拥抱:车企态度的转变
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 2019年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成立时,不少车企持观望态度。
当时有车企担心,将智能驾驶整体解决方案交给华为会丢失“灵魂”。 甚至有一家传统车企因为在与华为的合作中没有议价权,内部以11:0的投票终止了合作。
转折点来自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的问界系列取得现象级成功。 问界M5在2022年累计卖出5万多辆,让市场见证了华为智能驾驶和鸿蒙座舱的强大产品力。
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在今年5月公开表示:“在与华为的合作中,我们也与华为battle过,但是最后发现,听华为的我们就顺利,不听华为的我们就遇到挫折。 ”
时间成本高于一切
对中国车企来说,时间成本高于一切。 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远超全球其他地区。 一位合资车企高层形容:“目前,中国市场平均每三天就有一款新车上市。 ”
这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倒逼着传统车企转向外部合作。 一些跨国车企在智能软件领域投入巨额研发费用,耗时两三年却仍与特斯拉、“蔚小理”等新能源头部玩家差距巨大。
2023年是行业态度转变的关键转折点。 “新能源下半场拼智能化”成为行业共识,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下探成为新能源车的标配。 缺乏先进的软件生态,就意味着在主流市场中面临边缘化风险。
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先进性与性价比成为行业共识,面对关乎生存的智能化竞争,传统车企必须作出理性的选择。
规模化效应与行业标准
随着红旗的加入,华为方案覆盖了90%以上自主乘用车销量基本盘,形成了“规模-数据-迭代”的正循环。
这意味着华为能够获得更多的道路数据来优化算法,进一步扩大技术优势。 这种规模化效应是其他玩家难以复制的。
更重要的是,央国企采用同一套技术底座,事实行业标准呼之欲出。 后续法规、保险、基建将围绕这一生态展开。
在供应链端,激光雷达、MDC、鸿蒙座舱等核心部件年需求瞬间放大3-5倍,带动国产芯片、传感器、软件工具链全面降本。
国际市场也会受到影响。 六大集团出口体量占中国品牌60%,华为技术随整车出海,成为“中国智造”的全球名片。
不是简单的“+1”
红旗上车,不是简单的“+1”,而是标志着中国汽车智能化从“诸侯混战”正式进入“标准统一、生态共荣”的大一统时代。
华为完成了在央国企中的最后一块拼图,战略意义远超一次普通合作。
这场合作浪潮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