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得承认,这些年“中国制造”在新能源汽车这块儿,确实是干得相当漂亮,可以说是给国人挣足了面子。
放眼望去,马路上跑的绿牌车越来越多,从比亚迪到蔚来、小鹏,各种国产品牌不仅在国内卖得火热,甚至都开始出海去跟国际大牌掰手腕了。
看看数据就知道,就拿去年来说,咱们国家新能源车的产销都快接近一千万辆了,这个数字在全球都是遥遥领先的,连续好几年都是世界第一。
这成绩,搁谁看了都得说一声“牛”。
但是,就在咱们都沉浸在这份自豪里的时候,南方地区一场接一场的高温天气,却像一盆冷水,把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浇在了所有电动车主的头上:这大夏天动不动就四十度的天,我们的电动车,它还好吗?
很多人都发现,一到夏天,这车的续航里程就跟温度计反着来,气温越高,续航掉得越快,开着空调那电量更是肉眼可见地往下跑。
一时间,关于电动车夏天“续航打折”的讨论,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
这到底是车子本身的技术还不过关,还是我们平时用车的方法没找对?
今天,咱们就站着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角度,用大白话把这事儿里里外外给说透了。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天一热,电动车的电就这么不经用?
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觉得,肯定是电池不行。
这话不能说错,但只说对了一半。
要想搞清楚,咱们得深入到电池的内部去看看。
现在市面上绝大多数电动车用的都是锂电池,你可以把这块电池想象成一个正在工作的员工,它有自己最喜欢的“工作温度”,大概就在15到35摄氏度之间。
在这个温度区间里,它干劲十足,效率最高,能把电能最大化地释放出来。
可一旦外界温度飙升到40摄氏度以上,这位“员工”就开始难受了。
高温会让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变得过于激烈,就像人一紧张就心跳加速一样,这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能量损耗,还会加速电池的老化,说白了就是电池的“寿命”会缩短。
更关键的一点,你的车其实比你更怕热。
为了保护这块既昂贵又核心的电池不被高温“烤坏”,车辆的电池管理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BMS,会立刻启动最高级别的保护措施。
它会做什么呢?
它会不惜一切代价给电池降温。
咱们车里的空调系统,吹出来的冷气,其实兵分两路,一路送到驾驶舱让你凉快,还有相当大一部分,被优先送去给电池包进行散热降温。
这套给电池专用的“空调”一旦开动起来,那耗电量可不是开玩笑的。
所以,夏天你感觉续航里程缩水严重,一部分是电池本身在高温下性能打了折扣,但更主要的一部分,是你的爱车正在拼命耗电来给电池“续命”呢。
充电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更明显了。
试想一下,大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地面温度可能都超过60度了。
你把车开到充电站,插上快充枪,心里盘算着半小时就能充个八成。
但结果很可能是,一个小时过去了,电量才慢悠悠地涨了一点点。
这是为什么呢?
这同样是电池管理系统这个“贴心保镖”在起作用。
它检测到电池的温度已经很高了,如果这时候再用大电流强行充电,电池就不是“中暑”那么简单了,甚至有热失控的风险。
所以,BMS会果断给充电桩下指令:“哥们儿,慢点充,悠着点!”它会严格限制充电的电流,必须先等电池温度降下来,再慢慢提高充电速度。
这就完美解释了,为什么夏天在暴晒后充电,不仅速度慢得让人着急,而且对电池的伤害还特别大。
那么,搞清楚了问题所在,我们作为车主,难道就只能干着急,眼睁睁看着续航往下掉吗?
当然不是。
咱们中国老百姓的智慧是无穷的,面对高温这个挑战,只要掌握几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就能轻松应对,让夏天的用车体验也变得从容起来。
第一个小窍门,就是学会管理空调这个“耗电大户”。
夏天开车不可能不开空调,但怎么开有讲究。
最聪明的办法,是在你准备出发前的五到十分钟,先通过手机上的APP远程启动车辆的空调。
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动作,它的好处在于,让空调在车辆静止的状态下,先用充电桩或者电池的电,把车里那个像“大烤箱”一样的空间温度降下来。
等你坐进车里的时候,车内已经很凉爽了,这时候再开车上路,空调压缩机就不需要一上来就拼尽全力以最大功率运转,自然就省下了不少电。
在行驶过程中,把温度设定在25摄氏度左右是最经济也最舒适的,然后打开内循环模式,这样可以减少车外热空气的进入,提高制冷效率。
当然,为了保证车内空气新鲜,最好是每隔一段时间,切换到外循环透透气。
第二个要点,就是修炼一个平稳的驾驶习惯。
怎么开车,对电耗的影响是天差地别的。
电动车最怕的就是那种“一脚电门到底,一脚刹车踩死”的开法。
每一次猛加速,都会让电池瞬间输出极大的电流,这是非常耗电的。
最省电的开法,是尽量保持匀速行驶,尤其是在时速60到80公里的区间,这是大多数电动车最经济的速度范围。
同时,一定要把“动能回收”这个功能利用到极致。
说白了,就是在你需要减速的时候,比如看到前面是红灯了,或者准备下高架了,就提前松开电门,让车子靠惯性自己滑行。
这时候,动能回收系统就会把车轮转动的能量,反过来给电池充电。
这就好比,你的车在帮你把本该浪费掉的能量又捡了回来,积少成多,能省下不少电。
第三个好习惯,是关于停车和充电的。
既然我们知道了高温对电池的伤害,那停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去“趋利避害”。
有地下车库的,坚决停地库;没有地库的,也尽量找个树荫底下或者楼房的阴影里停。
千万别让你的爱车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那不仅会让你上车时感觉像进了桑拿房,更是对电池的一种持续“烤验”。
充电也是一样,尽量选择在早上、傍晚或者夜里这些气温比较凉爽的时间段进行。
这时候充电,电池散热快,充电效率高,对电池也更友好。
而且,很多地方的夜间电价还有优惠,能顺便省点钱,何乐而不为呢?
另外,一定要使用原厂或者品牌认证的充电设备,那些来路不明的充电器,电压电流可能不稳定,很容易把昂贵的电池充坏,那就得不偿失了。
当然,我们车主能做的,更多是在使用习惯上“节流”。
而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车企和整个产业链在技术上“开源”。
值得骄傲的是,我们的“中国制造”在这方面一直没有停下脚步。
比如,现在越来越多的新车型开始配备热泵空调,这种空调的制冷效率比传统空调要高很多,是公认的省电利器。
在电池技术本身,以宁德时代、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也在不断推出更耐高温、安全性更好的电池产品,比如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就以其优秀的热稳定性和安全性著称。
更长远来看,国家层面也在布局,比如大力推广“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
这种充电站白天用太阳能板发电,把电存到储能设备里,到了晚上或者用电高峰期,再把这些绿色的电能释放出来给汽车充电。
这不仅解决了电动车集中充电给电网带来的压力,也推动了清洁能源的使用,这盘棋下得很大,也很有远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