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特斯拉砍成“铁皮房”的,正是马斯克新的万亿对赌协议

你猜怎么着? 打开特斯拉Model Y标准版的前舱盖,里面简直像个半成品车间大部分塑料饰板和隔音材料不翼而飞,裸露的金属部件直接怼到眼前,连隔音棉都省了。 这真的是那家号称要改变汽车工业的特斯拉吗?

2025年10月7日,特斯拉美国官网悄无声息地上线了两款“标准版”车型:Model 3起步价3.699万美元,Model Y起步价3.999万美元,比原先便宜了5500和5000美元。 但降价背后,配置单被砍得面目全非。 Model Y标准版直接阉割了前后贯穿式车灯、车内氛围灯和后排娱乐屏,外后视镜翻折和方向盘调节全变成手动操作,座椅面料从高级仿皮降级为基础织物,连轮毂都小了一圈。

更离谱的是,车顶那块玻璃天幕从外面看光鲜亮丽,拉开车门才发现内层用织物缝合,仿佛临时搭了个棚子。 中控屏里连FM收音机功能都被删了,车主想听广播还得连手机蓝牙。 而Model 3标准版虽然保留了全景天幕和大灯样式,但核心的Autopilot辅助驾驶功能直接被砍掉,自适应巡航还在,自动转向功能却消失了,车辆连车道居中都做不到。

这些减配操作迅速在社交媒体上炸锅。 有用户调侃:“以前说特斯拉是毛坯房,现在直接变铁皮房了! ”但为什么特斯拉敢这么干? 答案藏在9月份特斯拉董事会给马斯克的那份新薪酬协议里。

这份为期十年的对赌协议,要求马斯克达成12个阶段性目标才能拿到4.237亿股股票,价值可能突破万亿美元。 其中四个运营目标是硬杠杠:交付2000万辆特斯拉汽车、让1000万人订阅FSD全自动驾驶、卖出100万台人形机器人、投放100万辆Robotaxi上路。 目前特斯拉全球累计交付量才800多万,FSD订阅用户仅200万出头,机器人还没量产,Robotaxi还在测试。 时间紧任务重,马斯克必须疯狂冲刺。

标准版车型就是冲刺策略的一环。 美国联邦电动汽车税收抵免政策刚在9月30日到期,购车成本立刻上涨。 特斯拉此时推出廉价版,明显是要稳住销量基本盘。 但更关键的是逼用户买FSD,标准版连基础的Autopilot都不给,想用辅助驾驶? 只能加8000美元上FSD。

这招可谓一石二鸟。 一方面,低价车型能吸引预算有限的用户,扩大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阉割核心功能制造需求落差,推动高利润的FSD订阅。 就在标准版上线的同一天,特斯拉还推送了FSD 14.1版本,社交媒体上瞬间涌现“车辆自动取快餐”“识别警笛避让”等炫技视频,形成强烈对比。

但风险也随之而来。 特斯拉的品牌形象一直建立在科技领先性上,如今为了降价疯狂减配,难免让人质疑其产品力。 有汽车博主实测发现,Model Y标准版的隔音效果大幅下降,高速行驶时胎噪明显,车内对话都得提高音量。 而取消Autopilot更是争议焦点,毕竟连10万级别的国产电动车都标配L2级辅助驾驶了。

市场反应也很诚实。 标准版消息公布后,特斯拉股价当天尾盘跳水,最终收跌4.45%,市值蒸发650亿美元。 投资者显然担心这种“铁皮房”策略会拉低品牌溢价。 更讽刺的是,就在美国市场推行减配的同时,特斯拉在中国推出了六座加长版Model YL,轴距加长120毫米,后排配齐加热通风和冰箱,起售价42.9万人民币。

这种“双标”策略暴露了特斯拉的区域焦虑。 美国市场竞争对手少,用户对品牌容忍度高;但中国市场20-30万价位段有比亚迪、小鹏、蔚来等一堆狠角色,比亚迪宋PLUS EV才卖16万,小鹏G6标配激光雷达不到21万。 特斯拉若敢在中国减配,销量恐怕要崩盘。

事实上,特斯拉的销量增长已显疲态。 2024年全球交付量增速放缓至35%,中国市场甚至出现环比下滑。 而马斯克还把大量资源投入人形机器人和Robotaxi项目,汽车业务研发预算被挤压。 有内部员工透露,标准版车型的减配方案早在2024年底就已制定,目的是“用最低成本维持生产线运转”。

更值得玩味的是用户态度。 在特斯拉车主论坛上,有人愤怒表示“这是对消费者的侮辱”,也有人无奈接受:“毕竟便宜了5000美元,当买个标吧。 ”但多数人纠结于FSD选装,不选吧,车机系统只剩基础功能;选吧,8000美元够买辆二手燃油车了。

汽车行业分析师指出,特斯拉的减配清单里藏着一个危险信号:连隔音材料和收音机都砍,说明成本控制已触及用户体验底线。 相比之下,福特Mustang Mach-E虽然价格相近,但全系标配辅助驾驶和隔音玻璃;现代Ioniq 6甚至给入门版配了太阳能车顶。

而马斯克的对赌协议本身也充满争议。 要达成2000万辆交付目标,特斯拉年均销量需达到120万辆,但2024年其全球销量才180万辆。 FSD订阅目标更是艰巨,目前活跃用户仅200多万,要冲到1000万,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人订阅,而当前订阅率还不到20%。

董事会提出协议时,曾有股东质疑目标过于激进,但马斯克坚持“要么全力以赴,要么彻底失败”。 如今看来,标准版车型就是他下的赌注之一。 不过,汽车行业历史上有过类似教训:当年通用汽车为抢占市场推出低质廉价车,最终导致品牌贬值;大众集团过度平台化造车,引发产品同质化危机。

特斯拉目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供应链压力。 标准版车型减配的隔音材料、塑料饰板等部件,其实占成本比重很小。 有供应商爆料,特斯拉此举主要是为简化装配流程,加快生产线节奏。 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特斯拉库存周转天数已从45天增加到52天,清库存压力山大。

在社交媒体上,这场减配风波演变成两派争论。 一派认为特斯拉在“收割信仰税”,另一派反驳“嫌贵就别买,市场经济而已”。 但客观数据显示,标准版发布一周后,美国官网Model 3和Model Y的咨询量上涨300%,但订单转化率比此前车型下降15%。

业内人士分析,特斯拉的策略本质上是在赌用户更看重品牌而非配置。 毕竟在美国,特斯拉仍是电动车的代名词,竞争对手如Rivian产能有限,福特电动车型更新慢。 但如果未来丰田、大众推出更具性价比的电动车,特斯拉的护城河还能撑多久?

回到那个裸露金属的前舱盖场景。 有车主在论坛晒出自行加装隔音棉的教程,点赞数破万。 但更多人质疑:一辆售价近4万美元的车,为什么需要用户自己动手补基础配置? 或许马斯克的万亿赌局里,普通消费者的体验只是筹码之一。

而特斯拉中国的沉默态度也耐人寻味。 对于标准版是否会国产的问题,特斯拉中国方面至今未予回应。 但已知的是,2025年9月在中国推出的Model YL长轴版,反而增加了座椅通风、冰箱等豪华配置。 这种因地施策的做法,反映出特斯拉对不同市场的判断:美国用户要便宜,中国用户要面子。

值得注意的是,标准版车型的减配并非全无征兆。 2024年就有消息称特斯拉在开发“Model 2”廉价车型,但最终被搁置。 如今通过阉割现有车型实现降价,显然是一种妥协方案。 然而,汽车行业规律表明,靠减配维持销量往往是饮鸩止渴,当年三星手机因为过度机海战术导致高端形象受损,花了五年才恢复。

目前,美国汽车媒体对标准版的评测清一色提到“性价比失衡”。 《消费者报告》直接指出:“除非你非要买特斯拉,否则同价位有更好选择。 ”但特斯拉粉丝们依然在社交媒体上捍卫品牌,有人甚至说:“铁皮房怎么了? 至少它是特斯拉的铁皮房! ”

这场争论背后,其实是特斯拉转型期的必然阵痛。 从电动车革命引领者到AI机器人公司,马斯克需要汽车业务不断输血给未来项目。 只是当减配刀法落到车主日常体验上时,那些曾经拥护创新的人,是否还愿意继续买单?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