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的磨损是判定轮胎能否正常使用的因素之一,也是保证行车安全性的重要因素,轮胎的磨损与轮胎的操控性、耐磨性、轮胎厚度、材料等多种因素有关,接下来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轮胎磨损类型。
一、轮胎磨损的常见类型及原因
轮胎的磨损部位不同代表着轮胎不同部位存在的问题,针对不同地方的磨损需要做出针对性的解决:
1、胎面中央过度磨损
胎压过高会导致轮胎胎面中央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增大,受力也个更加集中、所以也加剧了磨损的速度。轮胎长期胎压过高还会降低轮胎缓冲能力,影响行车舒适性,也会加剧爆胎的风险。
2、胎面两侧过度磨损
多由胎压过低引起。胎压不足时,轮胎胎肩(两侧)承担更多压力,与地面接触面积变大且受力不均,导致两侧花纹磨损加快。同时,低压会增加滚动阻力,升高油耗,甚至引发轮胎过热。
3、胎面单侧磨损(偏磨)
主要因车辆定位参数异常(如前轮前束、外倾角不准)或悬挂系统故障(如减震器老化、下摆臂变形)。例如,前轮外倾角过大时,轮胎外侧磨损更快;反之则内侧磨损严重。需及时做四轮定位或检修悬挂,否则会加剧磨损并影响操控稳定性。
4、胎面出现“波浪状”或“锯齿状”磨损
可能是轮毂轴承松动、刹车卡钳卡滞,或轮胎动平衡失调。动平衡不佳时,高速行驶中轮胎会剧烈跳动,导致局部花纹反复冲击地面,形成周期性磨损;刹车卡钳回位不良则会造成刹车片与轮毂持续摩擦,引发局部过热和磨损。
5、胎面局部划伤或鼓包
多为外力损伤,如碾压尖锐物体、撞击马路牙子等。胎面划伤若深度超过花纹深度(露出帘布层),或胎侧出现鼓包(内部帘线断裂,橡胶被气压顶起),属于严重安全隐患,需立即更换,否则可能随时爆胎。
二、轮胎磨损的更换临界点
判断轮胎是否需要更换,主要看以下3个关键指标:
1、花纹深度极限
轮胎胎面沟槽内设有“磨损标记点”(又称“安全线”),是高出沟槽底部1.6mm的凸起(部分轮胎会标注“△”符号)。当花纹磨损至与指示点平齐时,需要立即更换,此时轮胎排水性、抓地力大幅下降,雨天易打滑,干地制动距离也会延长。
提示:可用一元硬币辅助判断,将硬币字面朝上放入沟槽,若“菊花”图案完全露出,说明花纹深度不足1.6mm,需更换。
2、使用年限
轮胎橡胶有自然老化周期,即使磨损轻微,长期使用后也会因橡胶硬化、裂纹失去弹性。通常建议:轮胎使用5-6年(从生产日期算起)需强制更换,哪怕里程数较低(如长期停放的车辆)。
生产日期查看:轮胎侧面“DOT”代码后有4位数字(如“3523”,代表2023年第35周生产)。
3、损伤程度
若出现以下情况,无论磨损和年限如何,都需立即更换:
胎侧出现明显裂纹、破损或鼓包;
胎面划伤深度超过2mm(露出帘布层或钢丝);
轮胎被钉子等异物刺穿,修补次数超过3次(尤其是胎侧或靠近胎侧的伤口,修补后可靠性下降)。
三、轮胎更换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1.、更换规格需匹配
新轮胎的尺寸、负荷指数、速度级别必须与车辆原厂要求一致(可参考车辆手册或车门框标注)。例如,原厂用“225/50 R17 94W”,不可随意换成更小或更大尺寸的轮胎,否则会影响时速表准确性、转向系统和悬挂负荷。
2、同轴轮胎需“成对”更换
同一车轴(前轮或后轮)的两条轮胎必须品牌、花纹、磨损程度一致。若只换一条,新旧轮胎抓地力差异会导致车辆制动或转向时两侧受力不均,增加跑偏风险,加大安全风险若仅需更换两条,新胎建议装在“驱动轮"(前驱装前轮,后驱装后轮),因为驱动轮对抓地力要求更高,能提升起步和加速稳定性。
3、 更换后需做“动平衡”和“四轮定位”
- 新轮胎安装到轮毂后,需做**动平衡**:通过添加配重块,抵消轮胎和轮毂的重量偏差,避免高速行驶时方向盘抖动、轮胎异常磨损。
- 若车辆之前存在偏磨问题,或更换轮胎后出现跑偏,需做**四轮定位**:调整车轮角度参数,确保轮胎与地面垂直、方向一致,减少新胎的不必要磨损。
4、备用轮胎的特殊情况
- 全尺寸备胎(与原车胎规格一致)可临时替代使用,但需注意花纹磨损差异,避免长期单独使用;
- 非全尺寸备胎(通常标注“T125/80 R16”等,尺寸较小)仅限短途低速应急(一般限速80km/h),且不可用于驱动轮,使用后需尽快更换为标准胎。
四、延长轮胎寿命的小技巧
轮胎是车辆唯一与地面接触的部件,它的“健康”直接决定你的出行安全!时刻关注轮胎的磨损程度能够让你更好地去使用你的轮胎,也能让你拥有一个更好的驾驶体验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