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洗90%!487家新能源车企仅剩40家,谁在裸泳

消失的90%新能源汽车品牌都去哪了

当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每年生产和销售的数量占到全世界六成以上,大家觉得特别厉害的时候,其实很少有人会去仔细想想,这个数字背后到底经历了什么。2014年的时候,新能源汽车行业刚开始火起来,有487家汽车公司像潮水一样冲进了这个行业。可到了2023年,还能正常运营的就剩下40多家了——差不多90%的品牌都消失了,就像被历史给埋没了似的。那么那些退出市场的公司都去哪儿了呢?通过三个典型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行业飞速发展背后的一些真相。

血洗90%!487家新能源车企仅剩40家,谁在裸泳-有驾

倒下的新势力:天际、合创与高合的教训

有些汽车公司因为没搞清楚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最后倒下了。比如说天际汽车,这家公司2015年才成立,刚出生的时候就喊着要做“高端智造”,结果呢?核心技术上啥都没自己做,电池买别人的,底盘找人代工,光会说漂亮话,实际没啥硬货。到2023年,生产线都快停了,去年干脆进破产程序了,成了“PPT造车”的典型例子。

再看看合创汽车,这公司玩的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短短三年时间,一口气推出了七款新车,其中有八成的价格范围都差不多,都在15万左右。刚推出一款15万级别的SUV,紧接着就来个同价位的轿跑,自家的产品在店里互相抢客户。这种乱来的策略很快就害了自己——2024年股权被冻结,核心团队也被裁掉了,最后售后还得靠广汽埃安接手。

至于高合汽车,它的故事更带劲儿。它一开始靠“展翼门”和“机械美学”杀入高端市场,第一款车的设计确实很吸睛,但定价到了70万以上,就有点尴尬了。想省钱的觉得太贵,真正有钱的又觉得它牌子不够响亮。结果2024年一年才卖了两百多辆车,工厂一停工,车主开始闹事,员工也去讨工资,虽然最近拿到了黎巴嫩那边的一亿美元投资,但能不能挺过去还是个问号。

无芯又无质,云度或破产重组

没有核心技术的汽车公司,迟早会在市场上站不住脚。云度汽车呢,就老是出现在质量投诉名单里。车主们抱怨说它的续航里程是虚标的,充电还经常出问题,甚至还发生过自燃的情况。到了2023年,又被爆出拖欠员工工资,结果生产线停了快一年,现在都快走到破产重组这一步了。有些车主就只能干着急,吐槽说:“当时买它图便宜,后来发现坏了想修的时候,才发现售后服务比天上的星星还少,根本找不到人啊!”

血洗90%!487家新能源车企仅剩40家,谁在裸泳-有驾

新势力车企困在“起跑线”

雷丁汽车的转型路子走得有点艰难。它一开始靠造那种低速电动车“老头乐”起家,想着赶着新能源这股东风,冲到智能车这条赛道上去。但没想到,在半路上被技术上的大缺口给绊住了。你想想啊,之前一直在做那种速度只有五六十公里的小代步车,一下子要去做续航五百公里的智能车,这可真是哪儿哪儿都缺东西啊——电池、电机、电控这些三电系统,还有自动驾驶的技术,全都跟不上趟儿。这就跟电影《飞驰人生》里的场景一样,本来开惯了“沙地卡丁车”,结果突然跑到F1赛道上去比赛,差距可不是一点点,而是几十年的技术积累啊。

对很多车企来说,供应链和资金链同时出问题,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说游侠汽车吧,这可是“PPT造车”的开山鼻祖。2018年的时候,就靠着一张概念车的设计图,在湖州建了个号称“超级工厂”,还吹牛说自己要成为“中国的特斯拉”。结果呢?2019年资金链断了,那个厂房就成了烂尾工程,项目组连夜跑路。

威马汽车的退出更是让人感叹。曾经可是造车新势力里的“二哥”,2022年全球销量还能挤进前二十,但因为盲目扩张,最后亏掉了180多个亿,差不多每卖一辆车就要倒贴十万块。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去年干脆启动了破产重组。当时创始人的那句话,“年薪1200万不算高”,现在想想,简直成了行业内“烧钱无底洞”的警钟。

那么问题来了,当潮水退下去的时候,谁还能留在牌桌上呢?长城汽车的魏建军说了三句话,这可藏着解决困境的关键密码呢。他说得很直接:“想要融入全球市场,就不能耍小聪明。”他还打了个比方,说那些过度宣传的做法就像是吃兴奋剂跑马拉松,短期内看起来很厉害,但最后总会露出短板。就像有些车企,把普通的电池包装得像是高科技产品,结果消费者买回去开半年,发现续航能力大打折扣,这不就把自家的品牌口碑给毁了吗?

车企发力新能源,为啥反而要“分心”?

造车得考虑全世界的用车场景啊——像非洲那边喜欢结实耐用的柴油车,欧洲人追求混动节能,咱们国内呢,就偏向插混长续航。长城汽车就瞄着这些需求,搞了柴油、汽油、混动、插混和纯电这五条技术路子,乍一看好像“四面出击”,不够专注,但实际上这是给不同的市场量身打造合适的方案,比那些死磕一种技术的车企要灵活得多,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更大。

血洗90%!487家新能源车企仅剩40家,谁在裸泳-有驾

长城汽车魏建军的清醒与远见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第三句话:“解决问题要看长远,别光顾着眼前的小麻烦。”有人问他,曝光行业里的问题会不会得罪人,他直接回了一句:“如果是个坏东西,把它暴露出来反而是好事。”这种清醒的态度特别难得——很多车企靠融资勉强维持,而长城汽车呢,在2024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120亿,还搞出了1000多项专利,这不就是“实实在在做车”的表现吗?

要是站在2025年回头看,就会发现新能源汽车那个“一路狂奔”的时代已经结束了,现在这个领域更像是场“产业觉醒”的长跑比赛。那些消失了的400多家车企用离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风来了的时候,连猪都能飞起来,但等风停了,能站住脚的,一定是那些把技术融入骨子里、摸清市场需求、建好体系的公司。

有专家说未来十年可能就剩五家车企,我觉得答案也许就在像魏建军这些人怎么做事情上——不是靠编故事去融资,而是靠真正的实力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你觉得最后谁能笑到最后?来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这段文字来源于@商业小纸条real 的视频内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