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月销2万辆只能算及格了,零跑汽车以6.67万辆遥遥领先,显示出新势力品牌的激烈竞争态势

最近看了个数据,9月份新势力品牌的销量,真是让人忍不住感叹:月销2万辆,居然变成了及格线。之前都觉得2万、3万已经很厉害了,现在好像只能算一般水平。这背后到底反映了啥?我觉得得从几个角度琢磨。

然后我就想起那天在展车场,跟销售聊了几句,一开口就问:你们这月卖得怎么样?他叹了口气,说:才这么点,跟去年比少多了。我还记得,他明显有点无奈。

一、零跑的领先几乎成了常态

现在月销2万辆只能算及格了,零跑汽车以6.67万辆遥遥领先,显示出新势力品牌的激烈竞争态势-有驾

官方数据显示,零跑九月份突破6.6万辆大关,遥遥领先。你说这是不是刷屏的消息?但背后有个小细节:零跑全系车型加起来,销量都很不错。你看,小鹏、问界都在4万辆左右,差距逐渐拉大。我在想,这是不是代表新势力品牌洗牌得很快?其实也没那么简单。

用我自己在研发的经验,汽车研发就像是堆积木。从底层架构到整车调校,都讲究平衡。零跑凭什么能拉得开?我猜应和他们的供应链管理有关。硬件供应链难,尤其是电池、电子架构。零跑能把这些环节协调得不错,因此产量能保证。

二、问界 underestimated ?

说到问界,虽然官方只算一个品牌,但实际上,智界那款7000多辆是不是还算在里面?这年份也算跑得快。你知道吗?鸿蒙智行算个啥?咱们说车用操作系统也挺复杂,别只盯着车型销量。有人说,鸿蒙智行其实是搞笑的品牌名,反正也没啥人买。

我最开始还以为问界能冲到前列,毕竟带智能标签吸引人,但实际情况是,问界的销量明显不够爆炸。他们为了不被零跑甩得太远,是不是有点怕超的意思?我觉得,或许是焦虑吧。

三、蔚来的泥潭?

现在月销2万辆只能算及格了,零跑汽车以6.67万辆遥遥领先,显示出新势力品牌的激烈竞争态势-有驾

提到蔚来,真让我感叹要完了。销量还在1.3万左右,有乐道、岚图这帮伙伴在拼,但整体趋势就是缓慢下降。实际上,蔚来还能坚持,是因为他们在服务、换电上有优势。这个优势变得越来越薄。你会不会觉得,不是车不好,是整个盈利模型出了问题?

我自己翻了下笔记,蔚来在车上的投入很大——研发、产能、渠道,而回报却不如预期。你说,他们既要应对特斯拉、比亚迪的威胁,还得平衡现金流。这个赛道是这样:每天醒来都得担心明天还能不能活下去。

四、墙上挂的销量数字,能代表啥?

你们有没有想过,销量真是反应真实吗?我对那数字其实没那么。小米,8月摊了3.6万,9月直接涨到4万多,官方说是新品推动。我倒觉得,可能就是换了个统计角度,或者试探市场。

这让我想到一些车型,销量摆在那里,但利润和销售额都没能赶上预期。你像理想,月销3.4万,利润还行吧?但我觉得,这就像用价格战堆出来的战果,未必是真实的利润。

五、供应链背后的逻辑

现在月销2万辆只能算及格了,零跑汽车以6.67万辆遥遥领先,显示出新势力品牌的激烈竞争态势-有驾

很多人都说,现代汽车像打仗,供应链就像兵站。你没有原材料,怎么造车?我觉得,供应链其实比研发还难。你比方说,电子芯片,现在几家大的晶圆厂都掌控着全球的命脉。

我还记得小时候跟爸去买东西,买多少库存,货车就排多长。汽车其实也是,供应链不顺畅,生产肯定受影响。用生活中一个例子:你买菜,如果菜场断供,一切都得按备用方案走。

目前新势力的鬼知道情况,大部分都还依赖少数供应商。如果芯片涨价、制造延误,产量立刻受影响。(这段先按下不表)

六、数字之外的感触

其实除了销量,我更关心的是卖出去的钱。百公里制造成本,估算得差不多0.8-1元。利润空间其实挺紧张。你觉得呢?如果某个品牌卖得再多,利润呢?也许只有一半能留在账面。

我有个朋友,一直说:卖车赚的只能算是保值的租金。但你知道吗?随着二手市场起来,很多车的残值走低,战斗有点艰难。

现在月销2万辆只能算及格了,零跑汽车以6.67万辆遥遥领先,显示出新势力品牌的激烈竞争态势-有驾

七、行业背景的微妙变化

有时我会想:整个行业是在变,还是只是我们在变?以前觉得10万块可以买到不错的车,现在10万有什么用?还不如考虑保值率。

你觉得未来几年,是不是那种卖廉价车的日子会少一些?还是说,消费者的需求变了?我猜,可能都在变,只不过变化的节奏不一样。

(这段先按下不表)

八、最后那个悬念吧

其实我一直在想,除了销量,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或者说,哪个品牌能在盈利和规模之间找到平衡?这个问题,我还在探索。你有没有觉得,今年的赛道,比我们预期的要复杂得多?

现在月销2万辆只能算及格了,零跑汽车以6.67万辆遥遥领先,显示出新势力品牌的激烈竞争态势-有驾

嗯,或许下一次,我得带你一起去看个工厂,看看那些隐形的细节——供应链、研发、渠道到底哪头更牛点?这可能比看几万辆车的销量还更值钱点。

(到这里你觉得,这个行业是不是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