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这个市场,跟你想象的不一样。司机扭头一看,订单信息在手机屏幕上一闪,价格、距离、载客细节一目了然,可谁能想到,这明明是乘客自愿拼车,平台却把中间那一块法外之地整得像块蛋糕,自己随意切割。
我记得一次我朋友拉的一单,茂名到广州差不多347公里,票面上显示乘客要出204.7元,司机实得才124.3元。这中间的80多块去哪了?原来就是平台的信息服务费。他折腾半天才知道,平台抽39.3%,几乎超过了正常营运出租车30%的上限。咋回事?不说不好听的,平台是不是在借顺风车的名义,偷偷玩加价游戏?
说白了,这也是个监管不严的灰色地带。这个深圳司机告诉我:每天拉单,无数次订单变来变去,像心理战一样。乘客改一两个细节,价格瞬间又变得更高。有的拼车价格居然能飙到612.2元,是普通顺风车的五六倍!这让我想:平台那些抽成比例,是不是有人暗中设了一个天花板?又或者,根本就没有上限?顺风车不是主打低价和共享吗?咋变成了商贩一样的套路场?
顺风车行业最初的路数很清楚。它是个非营利的共享交通,想的是帮人省点油钱、搭个顺风顺水。理想情况下,平台只收点信息费,帮司机搭个桥,乘客便宜点,何乐而不为?但现实摆在面前,平台用各种小花招把信息费玩得天花乱坠,从顺便赚个差价。
你说这个制度设计是不是有点走火入魔?没有明确的抽成限制,平台就可以随意调档,不光是顺风车,连普通网约车也开始深挖这个利润空间。我试算了一下,粗略估计,每百公里的运营成本不到40元(一升六块、油耗0.7L/百公里,折算一下油钱差不多42元),顺风车司机其实赚点油钱都很难。更不要说那些拼车单,价格差别大得惊人。乘客明明在拼车,却还得付出比单人快要三倍的钱,是不是有点天规,让一切都变得不那么自然?
你会不会觉得奇怪?明明是为了节省出行成本,结果平台把抽成玩得像个变魔术:用信息费大赚特赚。乘客觉得不公平,司机也觉得被薅羊毛。平心而论,要不是这行业没有明确的监管,我觉得还挺难想象这个市场还能走成这样。
我曾经翻过相册,看到几次路上司机跟我说:这单不好拉啊,平台抽成太高,油费都起不来。他们有时候自己算了算,百公里成本差不多35-40元(体感数据,没有专业财务支撑),但在这个抽成比例下,最后能剩下几块钱?不奇怪的,很多人都开始心里有数,就算愿意帮忙拼个车,也不愿意被平台套路,那是谁在操控一切?平台看似中立,实则像上帝之手一样,随心所欲调度价格。
而那边,乘客呢?很多本来只是觉得凑合一趟,结果坐到车上,发现付出的钱比以前高得荒谬。倒不是司机嫌麻烦,而是价格透明,数据在那,平台自己玩价格战,拼车拼成了价格泡沫。这让我想到——顺风车本来是个共享经济范畴,应该是个公平、透明的合作,但实际上变成了平台主导、司机和乘客被动接受的局面。
我有个猜测:也许,平台根本就没有把顺风车当成盈利的核心业务。它们更像借这个概念,帮自己扩大流量池,然后在后端用信息费赚差价。就像一个大赌场,门口说几句共享、低价、环保,里面的游戏规则却是抽成越高越好。这背后,究竟有没有主管部门的监管?怎么没人去把握这个灰色地带?是不是,某些规则已经被私自设限,让司机、乘客都成了局中人?
这段先按下不表,终究还是得有人站出来监督。像我刚才提到的乘客和司机,有多少人真正明白被套路的真相?又有多少人还在幻想这个市场会更公平一点?坦率说,没人愿意花太多心思去琢磨这些,只能靠屁股决定脑袋。有次我听修车工说:你们明白个屁,这行业都变成潜规则的游戏场。我心里觉得很无奈。
也许,未来还有转机?也有人呼吁加强监管、设定抽成上限,让顺风车回归初心——便宜、共享、靠谱。但我不知道,这个行业还能不能走出高抽成怪圈,变得透明一些。倒是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在一个小车库,司机和我私聊,忍不住说:哎,你说这平台是不是觉得,我们都傻,看着价格越赚越多。我笑了,却觉得心里沉甸甸的。
这产业还能好吗?我猜,也许只有当司机和乘客都能立场一致、信息透明,才能真正玩出点花样。
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