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丰田宣布要推全新换代中型SUV——我一开始还在想,难不成是威兰达要变大变中型?结果我翻了下官方申报图,确实是新一代威兰达,体型没想象中那么中型。中型这个词,看行业内估算,大概是比目前的紧凑型要更大一些,车宽或长度会在4.6米到4.7米之间,也就是说,中型其实是个相对模糊的定义。威兰达最多算个紧凑型SUV(体感),但这次的升级似乎在尺寸、配置上想往中型SUV靠拢。
这个发布会我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他们侧重的智能座舱——中国自主研发,-我第一反应是哎,又是自主?不过看起来效果还行。这让我突然想到,很多合资品牌其实最早在中国设计研发的,都偏向走心了——比起海外版,国产本地化的东西更贴中国用户。比如这次新搭载的智能座舱,我不禁在想:这自主研发到底是在技术层面,把中国用户惯融进去,还是只是UI界面换了个皮?这思考路径挺迷的——不过采用中国团队开发,实际上可能方便应对本土政策和用户喜好。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照片,是新威兰达的车内中控,屏幕占比大,按钮少,整体感觉像个智能手机在车里。这让我有个疑问:为什么这么多国产车争抢智能座舱?因为智能其实是卖点,但是否真的能改善驾驶体验?还是就像手机一样,快了就怪异,慢了就卡,核心还是用料和硬件水平。
说到这,我还真觉得广汽丰田这个本土化的策略挺聪明的。它每次给自己增设中国研发的标签,也能避免被喷只是个海外制造的车。排查油耗和动力,要说实话,威兰达的样本少(估算体感),它的油耗可能在6.8到7.2L/百公里之间——我没做详查,但跟油电同强的战略有关。既然强调油电混合,也说明它在成本控制上做得还不错——油电的心算,百公里燃料成本怎么算?得考虑到、油耗和电耗,假设7块一升,油耗7L,电能折算钱要在2块/公里左右,只能说心算保值率还行。
同事说未来油电车,不加速真挺舒服,我觉得他这话确实反映了不少人的心声。那你说,这次新威兰达的TSS4.0系统升级到L2+,具体差别在哪?我在想:是不是像自动挡修剪得更细腻点,实际感受像有个驾驶辅助的小帮手,但它还是要司机盯着,不能全放手。这也是我在比较它跟一些新势力的智能辅助时的感觉——合资品牌在中国折腾智能,是从体验上试图追赶,但技术成熟度还不可能完全拉开差距。
你是不是也觉得:其实全部自动驾驶的梦想,2023年看还挺遥远的?我低头想了会,心想:这深度融合本土需求的概念听着挺大,但是,实际插上智能座舱后,能带来什么变化?是不是买车的人其实最想的还是上车不用动脑,然后能炫耀的?(这段先按下不表)这些配置每多点,价格就会高出不少,消费者能接受吗?推广到市场的适应性,也得考虑到二三线城市的车主,他们对智能反应究竟有多热烈。
我还在想:能不能把供应链博弈的角度比作一场买菜的讨价还价?比如车企拿到的零部件供应,就像商贩之间的讨价还价,有的用料花心思的比较贵,有的用料散乱的便宜。威兰达这个级别,核心的零件——比如电池、芯片,估算价格差异大概在15-20%。他们也在争抢芯片供不应求的局面,相当于你去市场买菜,可能买个原生态菜,价格就不一样。而颗粒捕捉器是死结,我想到一件事:那些排放优化的设备,其实是像我家门口那个锅炉,日子一久,总觉得死结后面都是机械毛病。
对了,曾经有朋友说:你的车怎么这么多新配置的东西?我觉得麻烦。我自己也有点嫌麻烦,不喜欢一直折腾调试。明明车里就一块实用的空间,硬要装个大屏,还要玩点科技感。这是不是被快节奏带偏了?消费者其实还想要方便、实用、长久耐用的车。
回到刚开始的疑问:新一代威兰达这个中型SUV,未来可以火吗?还是它就像我第一次开自动挡,起初觉得方便,但用久了还是觉得要学会驾驶的节奏?它的所谓智能化能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不知道未来的中国智能SUV还能给我带来什么惊喜。除了眼前的这些标签和繁琐的技术外,有没有那种触摸到的细节,能让我在看车时发出哇,这次设计自己做主的感叹?
……
谁知道呢。也许是座舱里那块微微发光的屏幕,或是下次试驾时那个帮我减速的瞬间,总会有点让人期待的东西。你觉得你的理想智能车会像它那样实现吗?还是说,还是得等那天,哪天我们自己都浑然不觉已成为智能社会的一部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