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辆8吨重的卡车在碰撞测试中被新能源SUV撞得腾空而起,这场视觉冲击力十足的测试视频迅速引爆全网。但东风柳汽的一纸声明,将这场看似寻常的产品安全演示,升级为关乎行业规则与技术伦理的产业博弈。这场碰撞测试背后,究竟是新势力对安全技术的突破性创新,还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营销陷阱?
事件复盘:一场"非常规测试"引发的侵权声明
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新品发布会上播放的一段碰撞测试视频引发轩然大波。视频中,理想i8以50km/h速度与乘龙卡车正面对撞,结果卡车四个车轮弹起,驾驶室与货箱分离。这一违反常理的结果立即引发网友对乘龙卡车安全性的质疑。
东风柳汽在48小时内连发两份声明,直指测试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未经授权使用并传播其产品碰撞视频,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二是测试场景严重偏离实际运营环境,未公开车辆改装状况、固定方式等关键信息。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方面强调测试由第三方机构全权负责,但拒绝披露具体测试标准。
历史纵深:71年技术沉淀VS新势力营销打法
东风柳汽的技术底蕴可追溯至1954年,其乘龙卡车采用行业首创的"龙骨框架驾驶室"和四层吸能结构,服务顺丰、京东等头部物流企业十余年。商用车安全设计的核心在于"真实场景防护",通过驾驶室后移技术配合AEBS自动紧急制动,在真实事故中能有效降低伤亡率。
相比之下,理想采用的测试方法更接近乘用车NCAP标准,但商用车安全规范GB26512对碰撞场景有截然不同的定义。这种标准差异恰恰暴露了新能源时代的安全评价体系断层——当乘用车开始挑战重卡安全性能时,行业却缺乏统一的测试基准。
政策视角:"反内卷"声明里的产业风向标
东风柳汽声明中特别强调"央国企责任",这背后与国资委最新考核体系密切相关。"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三位一体的要求,使得央企在技术话语权争夺上更为敏感。同时,工信部正在制定的《新能源卡车安全技术规范》,也让这场碰撞争议提前暴露了商用车电动化进程中的标准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东风柳汽在声明中援引了中汽协"反内卷"倡议,这反映出传统车企对新能源汽车营销乱象的集体焦虑。当碰撞测试成为流量工具,行业亟需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
行业影响:碰撞测试背后的标准之争
中汽研C-NCAP与商用车国标GB26512的测试场景差异,本质是乘用车与商用车安全理念的分野。前者关注乘员保护,后者侧重整车结构完整性。理想i8测试视频引发的舆情风暴,暴露出公众对这两套体系认知的混乱。
抖音账号"乘龙小宇"的激烈反应颇具代表性:"简直是在拉低全国人民的智商"。这种情绪背后,是商用车从业者对专业价值被消解的愤怒。当特定测试场景的结果被简化为"谁更安全"的二元判断,整个行业的安全认知体系面临解构风险。
博弈终局:从法律诉讼到产业共治
短期来看,这场纠纷很可能走向法律层面。《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1条关于"商业诋毁"的规定,将成为东风柳汽维权的关键依据。但长远而言,事件暴露出新能源时代碰撞测试标准的滞后性。
中汽协牵头制定商用车测试传播规范或许是最佳解决方案。在央国企与新势力的这场博弈中,胜负关键不在于谁在特定测试中表现更优,而在于谁能推动建立更科学、更全面的安全评价体系。毕竟,真正的安全不该是营销话术的牺牲品,而应是技术创新的永恒追求。
全部评论 (0)